六成浙商在柬暴炒地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4日 15:27 外灘畫報 | |||||||||
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張熾鑫表示,中國企業在越南的大型投資項目大都很成功,其中TCL在越南的組裝廠堪稱成功典型。柬埔寨浙江商會會長胡建海透露,浙商在柬埔寨有1000多人,因為當地土地價格極其便宜,900元人民幣左右,租一畝地,目前起碼有六成浙商在柬從事房地產投資與投機。 外灘記者 蔡明東/報道
與日、韓國企業的較量 從海防到河內的高速公路,沿途是一片片的開發區,路邊有不少掛著中文招牌的工廠,不過大多是臺灣工廠。距離河內二十多公里的安美縣義協鄉則集中了不少中資企業,重慶力帆的越南工廠就在這一片區域。 力帆-越南摩托車制造聯營公司位于路邊,大門很氣派,除了“力帆”的大幅標牌外,還掛了吉力、通盛等一系列聯營工廠的標牌。“那些都是力帆在重慶的核心配套企業,這幾年陸續跟著力帆來到越南,現在經營都比較成功。”力帆越南公司總經理周忠良告訴記者。 力帆1997年進入越南市場,最早從事商貿,在2001年在當地收購了一個公司,與越方合營。目前廠房占地面積十多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五萬平方米,有二千余名越南工人,工廠主要從事發動機制造和摩托車整車裝配。 周忠良否認力帆是因為成本低廉才到越南設廠,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地的土地租金是0.9美元每月每平方米,廠區內道路租金是0.3每月每平方米,和重慶差不多;越南工人的平均工資是每月五百至六百元人民幣,比重慶工人一千多的月平均工資要低,但是工人勞動效率卻比重慶工人要低兩到三倍,因此總的成本并不比重慶便宜。 “到這里建廠一方面是通過降低關稅進而降低產品成本,但最主要的是看中將來的東盟市場,因為以后東盟內部關稅將會降到很低的水平。越南工廠是力帆在東盟布的一個棋子。”周忠良坦然承認。 周忠良拒絕向記者透露具體的利潤收益,“反正我們過來的廠都賺錢的。”周忠良笑著說。 越南HISG聯營公司是上海外經集團和上海建工集團聯合在河內設立的以工程投標和承包施工為主的中國公司,也是目前上海在越南最大的一個投資項目。公司位于河內最豪華的大宇飯店內,項目工程師譚啟東告訴外灘記者,上海建工集團在2001年國際招標中取得了越南國家體育場項目,工程結束后上海總公司看好越南市場,于是就留下來了。 “越南的民用住宅建筑,數量不多,檔次不高,當地的很多建筑公司都可以做,中國建筑企業在這個領域的機會不多。所以我們目前主要做大的政府建筑項目,像我們現在正在做咨詢的國家會議中心項目,造價將近三億美元。”譚啟東告訴記者。 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張熾鑫表示,中國企業在越南的大型投資項目大都很成功,其中TCL在越南的組裝廠堪稱成功典型,該組裝廠去年年銷售量達10萬臺,今年有望達到20萬臺。這一成就是在經歷了與日本和韓國等企業同行的激烈競爭后才取得的。 廣西社科院東南亞研究專家周毅告訴外灘記者,東盟對中國企業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個有捷徑的市場。捷徑的含義有兩層:一是地理位置上的方便,彼此在文化上很接近,溝通方便第二,東盟國家特別是新四國(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的經濟發展是步中國后塵的。“中國已經趨于淘汰的產品拿過去,也能成為主流產品。在中國積累的經驗教訓,在那里都很好用”。 撒豆成兵的中小企業 除了重慶力帆等這批實力企業外,一大批未被廣泛報道的中小企業其實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投資東盟的主力軍。越南國家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阮金寶給記者看了一組數據:在目前外國中小企業到越南投資的個案中,中國企業占了70%以上。 23歲的越南姑娘陳氏飛家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現在她卻在千里之遙的北部城市海防的一家中國鞋廠華堅越南鞋業公司工作。陳氏飛的父母還在南部農村務農,辛苦一年的收入約有1600萬盾(約8000元人民幣),陳氏飛目前在鞋廠的月收入有150萬盾(約800元人民幣),一個人的年收入就趕上了全家的年收入。 總部位于廣東東莞的華堅鞋業公司之所以來到越南設立工廠,主要是為了出口方便。從國內出口鞋子到墨西哥、土耳其等國家很困難,而從越南則很容易出口到這些國家,于是每個月都有幾萬雙打著“Made in Vietnam”的鞋子從華堅越南鞋廠生產出來,直接運往墨西哥等國家。 華堅越南鞋廠經理楊松介紹,工廠與越方合作,由當地的海防國家鞋業公司提供場地和廠房,工廠每生產一雙鞋,越方提成0.35美元,此外不再交納廠房租金和水電費用。 與力帆不同,成本低廉是華堅選擇越南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這樣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員工工資是最大的一塊開支。現在廣東的工人月平均工資要達到700元人民幣以上,這里只要400-500元人民幣,我們工廠500多工人,光這塊每月就能節省十多萬人民幣,何況這里的土地也比廣東便宜好多。”楊松告訴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陸建人認為,由于部分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各國又缺少大型的能壟斷市場的企業,因此中國的中小企業進入其市場的難度相對比較小。 在柬六成浙商炒地 烏里姆塞省是老撾北部的一個省份,其省城的城區規模,與中國中西部一個普通鄉鎮的規模差別不大,人口也是少之又少。 越中礦產公司常務副總,溫州人張兆程為了考察老撾的礦產資源,在去年曾經自己開車跑遍了老撾全國。他告訴外灘記者,老撾留給他的印象就是還處于原始待開發狀態,但最讓他驚訝的是,當來到偏僻的烏里姆塞省省會,居然在那里看到了擺地攤的溫州人!“簡直是無孔不入,有利潤就鉆!”至今回憶起來,張兆程還是驚嘆不已。 柬埔寨浙江商會會長胡建海透露,浙商在柬埔寨主要從事服裝、眼鏡等輕工產品貿易,目前有1000多人,因為柬埔寨土地租賃價格極其便宜,目前起碼有六成浙商在這里涉足土地交易。 據胡建海介紹,柬埔寨現在的土地價格大約是一百美金一畝地,而國內溫州稍微好點的地也已經到了40萬元一畝。這里的浙商流行買地,幾十畝到幾百畝不等,一般租用期限為七十年,買的都是未平整過的土地。買了地后,一些人平整土地,建起簡易廠房,再轉租給來到柬埔寨投資的工廠做廠房,依靠租金盈利。而更多在柬埔寨另有事業發展的人則選擇將土地拋荒,等待日后漲價或高價轉租給前來投資建廠的企業。有關統計顯示,國內投資者在柬埔寨至少擁有5萬公頃土地的產權或使用權,使用權期限十至九十九年不等的使用權,但到目前為止實際開發面積不到1%。 “在柬埔寨炒地皮的收益被有意虛夸了,柬埔寨的經濟決定了這里的地皮炒不起來。”中國駐柬埔寨使館經商處秘書王兵這樣告訴外灘記者,王兵介紹,在90年代柬國內政局混亂時期,不少中國公司在這里購買了大批土地,但近幾年柬王國政府新的土地法律規定外國人不能在柬購買土地,于是中國人以往流行的買土地轉為租賃土地,租期一般為70-99年不等。 王兵希望通過《外灘畫報》提醒國內的投資者,到柬埔寨參與土地買賣、租賃等行為需要非常謹慎,因為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的土地無序買賣之后,現在土地產權混亂成為柬王國政府最為頭疼的問題,王國政府已經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開始建立土地登記制度,逐步整理土地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曾經參與土地買賣的中國公司也成為處罰的對象。“一些中國公司曾經采取借用當地人身份等手段購買土地,這次就成為政府整頓的對象,所買的土地被政府沒收。”王兵說。 據王兵介紹,來到柬埔寨投資的中國商人很多,但投資規模普遍偏小,平均為一百萬美元一個項目,投資領域也主要集中在制衣業、建筑業等行業。 商務部資深研究員梅新育多年跟蹤觀察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他總結出了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面臨的幾大風險:政治性暴力風險,如首鋼在秘魯遭遇的罷工風波;征用風險,如中國商品在俄羅斯多次被警察強行沒收;國家政策改變風險,如越南對摩托車散件進口和國產化率的管理,在三年多的時間里,主管部門變了四次有關政策;其他包括匯兌、違約等風險。“當前中國企業跨國經營面臨的主要風險還是政治暴力、征用、政策改變等風險。”梅新育說。 就具體的東盟市場而言,中國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主要表現在東盟欠發達國家缺乏規范的市場運行機制,政策變化快,稅收體系不夠完善,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能力較差;市場前期開拓和培育成本高;一些國家基礎條件差,使企業建設和運輸成本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