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1日 10:43 南方都市報 | |||||||||
昨夜廣州春風沉醉。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暨中國電影百年精英盛會在花園酒店綻放璀璨星光。華語電影世界百余明星、導演會聚一堂,追憶中國電影百年歷史,向同輩賀喜,向先人致敬。 一百年前,電影進入中國,標志著中國文化從此進入影音時代。中國電影雖然占據著文化行業高新技術的前沿,但是它的命運并未置身于外,與中國文化一道共享著百年浮沉
一百年來,除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的電影之外,中國電影從未有過真正的商業化運作,也從未有過真正的國際化視野。那個年代不僅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當時中國的電影行業在內容上雖然沒有好萊塢的水準和國際視野,但是上海灘的影視公司的運作模式的商業化和好萊塢相差無幾。當時中國的電影行業尚難進入國際市場,但是已經初具規模和實力,并在遠東有著相當市場份額。如周璇、胡蝶這樣的大牌電影明星層出不窮,在亞洲綻放異彩。歷史如果再給一次機會,也許中國的電影就會遵循市場化的路徑,逐步走向產業化、國際化的良性軌道。 1949年之后,中國電影行業和中國文化其他領域一樣,其市場化路徑被攔腰截斷。“文革”期間,電影院內一片蕭條,幾乎無片可看成了司空見慣的境況。中國電影和其他文化一樣打著本土化訴求的幌子,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 斗轉星移,到上個世紀末,中國經濟恢復了市場化的路徑,中國電影行業也重新喚起好萊塢的夢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確立的制片人制度在中國得以恢復,中國的電影業重新開始嘗試走商業化之路。 好萊塢模式崛起的路徑是:從商業化到產業化,從本土化到國際化。中國電影重新市場化的路徑恰恰相反,還沒有商業化就急于產業化,還沒有本土化就急于國際化。為了應對國際市場的壓力,中國電影商業化的路子還沒有走穩,就急于去形成產業化,甚至假借行政權力作為推手。這種以官帶商的市場手段輕而易舉地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化初始階段,將會極大地戕害中國電影行業的商業化進程。 以剛剛過去的2004年為例,中國電影的商業化過程中就有不和諧的聲音顯現。為了讓《十面埋伏》為國產片創造佳績,有關方面竟然決定從2004年6月15日至8月5日期間不上映任何進口大片,而是開展所謂的國產影片展映月。這種做法導致該“展映月”實際上成為《十》片的獨映月。盡管有行政權力保駕護航,這部除了極美的畫面之外空無一物的電影仍然沒有達到制片人預期票房收入的一半。 從印度、韓國等電影大國后來居上的經驗來看,本土的題材、普世的價值訴求、精良的制作是電影市場制勝的法寶。正如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倪震所言,作為文化產品的電影是文化統一性與差異性的產物,美國好萊塢的成功就在于它們對統一性的貫穿,韓國電影也很好地關注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以張藝謀為例,符合這三種特質的電影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紅高粱》等就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相反其非本土的題材如《代號美洲豹》、贊揚獨裁梟雄秦始皇的《英雄》等片子就受到國際社會的冷落。 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形成并穩步擴大,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漸上升,中國的電影消費市場隨之將會有很大的增長。據國家電影局局長童剛介紹,中國電影有150億元至200億元的市場容量,10年后更可達到500億元。但現在全國35家院線,只有900家影院、2000幅銀幕,平均每人至少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而美國年度人均觀影次數已達到5.7次,韓國也達到了2.27次。 按照1999年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WTO問題達成的雙邊協議,幾年內引進大片配額將增加到50部。這種巨大的市場化壓力有可能在未來轉化成強勁的動力,將中國的電影行業引入真正的市場化軌道。 “它不只是座金礦,簡直就是一座未開發的鉆石礦。”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說。由于中國電影內部開采的匱乏,它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電影市場。對于過去的一百年,或遠或近,有得有失,均成久遠。在清晰認識了從商業化到產業化、從本土化到國際化的路徑與訴求后,中國電影需要從頭邁步,只爭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