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夏曉弘
“兩會”前夕,河南大平、陜西陳家山、遼寧阜新,三家國有大煤礦,連續發生三起重特大惡性安全事故,時間間隔之短,傷亡人數之多,財產損失程度之深,令“礦難”話題成為中國上至總理下至百姓的心頭之痛。
總理承諾三年解決欠賬
本年度,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指出,“把煤礦安全生產作為突出任務,完善安全生產體制”,并承諾“國務院安排三十億元資金,支持國有煤礦的安全生產技術改造”。
三月八日,溫總理參加山西代表團討論時再次強調“三年內基本解決煤礦安全生產欠賬。”
為此,全國人大把礦難安全列入今年人大的五大監督重點工作之一。
國務院也正醞釀通過行政立法(條例)的方式,確立包括煤礦安全生產在內的安全生產行政責任追究制度,以強化地方政府落實監管職責。
代表委員熱議“藥方”
“兩會”期間,“煤礦安全生產須加強”,漸成礦難話題最強音。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長陳德銘認為:煤礦安全生產核心責任在企業。
陳德銘認為,煤礦生產安全管理最大的問題是監測監管。他表示,治理礦難,應加強科學生產和嚴格管理,礦工賠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長李成玉也希望,煤礦限產同時須進行安全改造。
他認為,在能源緊張的大背景下,政府也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要抓安全,一方面要抓經濟,如果統統關閉不達標煤礦,將會影響經濟發展。但是,假如以人為本的意識建立起來,保證安全背定是排第一的。
那么,如何將礦難的發生率降到最低?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李主其開了個“藥方”:加強安全設施投入;建立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而且要落實到位;對職工加強管理和技術培訓。
全國政協委員張寶明也有同感:應在完善煤炭產業技術政策、推進煤礦技術進步的同時,增強全社會的安全防范意識。
官員坦言“壓力很大”
去年,中央政府強調,對已經發生的重大事故,要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得不到處理不放過”等原則,嚴肅處理,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今年二月十四日,孫家灣煤礦事故導致二百一十四人死亡,遼寧副省長劉國強因此被停職檢查,這無疑給地方官員帶來了更大的危機感。
貴州省副省長張群山坦言:“和死難者打交道,和礦主打交道,壓力很大。”
這位主管煤礦生產的地方官員一直在探索解決煤礦安全問題的辦法。他認為:只有把產業的規模做大,煤礦的經營者才會考慮更多的安全生產技術問題,才會舍得在安全生產上投入更多的錢。
今年“兩會”即將結束,安全生產沒有終期,面對一次次逝去生命的拷問,人們有理由質疑:治理礦難有多難?難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