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行業專題--零售業 > 正文
 

易幟時代:零售業三大怪象 不做零售做資產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2日 14:4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李明偉 上海報道

  中國的零售業正迅速奔入一個“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時代”。

  先是浙江第一的華商易幟聯華,接著是大肆鋪陳的樂購改投TESCO,然后是打著洋招牌的民營企業普爾斯瑪特真正改成洋店百安居,再后是稱雄華北的東方家園與全球第一的Hom
e Depot(家得寶)秋波頻傳……現在,東北第一的大商也終于成了上海百聯的子公司。雖然第一步還沒有控股,但是百聯集團以7.2億元代價,怎可能是只圖個“戰略上的協同發展”?

  這還只是排得上名、業績居前的大超市大百貨企業,那些擦亮眼睛尋資金的中小型超市就更多了,光廣東省目前就有10多家連鎖超市因資金鏈斷裂而嗷嗷待賣!皼]想到這么快,去年還在高歌猛進,今年就希望有人來收購自己,這種現象令人擔心。”零售業專家、上海商學院連鎖系主任吳建國教授唏噓不已。

  早在2001年,國際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就曾有一個驚人預言:加入WTO后,中國零售業60%的市場將由3至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30%的市場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剩下10%的市場零頭則掌握在區域性零售企業手中。許多人曾將這個預言視為笑談,因為彼時外資占中國零售市場總額尚不超過10%,但是猛然間,人們發現在最具競爭力的大賣場市場上,短短數年后外資已經居于絕對領先地位,達到了70%以上。

  在“2004年中國零售高峰論壇”上,有專家疾呼:“2005年國內本土零售業將全線敗退!”會這樣嗎?不管怎樣,在這個市場“動蕩的時代”,一些怪現象不得不引人警惕。

  怪象一:不做零售做資產

  早在兩三年前,上海零售業界出現一種抱怨,他們反對政府的強行“重組”,因為那意味著“顆粒無收”,而如果賣給外資,則“肯定出價高,可以賣個好價錢”。

  這樣的心態不止蔓延在上海,中國的零售業界當時出現兩大分野,一部分企業焚心似火地要大干快上趁著還沒有全面放開做強做大以“應對外資”,典型代表有百聯、大商、東方家園等;另一部分企業也是迅速出擊搶點拿地鋪攤子,但是它們最看重的并不是“網點資源”,它們思量的是建成一個占據了優良地段而不可再生的網,這樣,那些已經看見和即使未見擴張步伐的國際大佬們都會主動來找它們,從而賣個好價錢。

  此后,便出現了一部分企業雖然并不懂如何做零售,但是攤子卻越鋪越大的情況。在兩大陣營軍備競賽似的擴張中,后一部分企業甚而也會打出“應對外資”的旗幟,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政策上的支持以便從銀行融到更多資金和拿到更好的地段。對它們而言,“零售”成為一件多功能的外衣,包裹的是其做地產做資產的真實用心。

  吳建國認為,這部分企業相對典型的代表有兩類,一類是一些規模較大的臺資超市,它們大多是做工業而非零售業出身,這些超市有很多成為中國市場上特殊的一群:既獲得了外資的特殊待遇又得享了內資的一些優惠,而它們的發展側重于資產運作,其對于零售業的專注性并不強,因而也最易成為外資并購的對象,甚而有的臺資企業的資本原本就來自歐美。

  另一類則是分布于國內各大城市而數量不少的地區性企業。它們也有著做零售的沖動,但這并非它們所擅長,其真正所想的還是利用政策和資源拿到那些商家們都看好的網點資源,只要堅持到一定時候,就可以整體出售給別人獲利。

  不過現在看來,不管是上面哪一類,都似乎不愿或沒有能力再堅持下去,它們似乎突然變得有些急不可耐。

  怪象二:資金斷裂爭相賤賣

  有人說:“談購并合作,就像談戀愛,還得搭搭架子,否則如何賣個好價錢?”但讓一些專家看不懂的是,現在許多企業突然變得迫不及待,唯恐自己賣不出去。

  典型的例子除了鬧得轟轟烈烈的普爾斯瑪特、諾馬特,還有大商,其自視甚高的董事局主席牛鋼可以當著那么多內外企業的面盛情邀請沃爾瑪和百聯來投資,可見其“誠意”,也更見其急切程度。

  普馬和諾馬特的背后是民營企業諾衡。遭遇供應商擠兌的諾衡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資金鏈難以為繼,它的苦惱是在這樣一個被動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找到那個好婆家,既解了燃眉又能按計劃讓前幾年的苦心孤詣獲得高額回報。現在看來難了,百安居只以不到695萬英鎊(約合1.1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要了它華中的五個店面,它還得為其它30多家店頭疼。

  大商就不承認自己是資金鏈緊張了,牛鋼更是忌諱說“賣”,但大商在拋出引資意向之初,可是明說了希望有外資參與的。而此次與百聯重組,表面上看是大家一起投資組建一個新公司,大商股份的股權好像沒變化,但明眼人看得很清楚,其合作的實質就是百聯以7.2億元左右的代價拿了大商股份13%的國有股股權。

  急著賣自己的零售企業并不在少數,去年聯華超市一口氣成功操作了四個并購,包括河北最大超市萬利福、大連友嘉的兩家大型超市、浙江家得利超市的7家門店以及解百超市,而其總代價才不過2億元,這還不包括另兩項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規模更加巨大的收購。

  百聯集團總裁、聯華超市董事長王宗南介紹:“國內中小型連鎖超市一塊紛紛出現資金鏈、績效等問題,現在宏觀調控下,問題更加突出。”在宏觀調控下,一些實力有限的供應商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不得不提前向商家追要貨款,而同樣實力有限的商家則也正在面臨銀根緊縮的苦惱,而這也正是一些企業加緊出售的重要原因。

  除了宏觀調控,當然還有自身經營管理方面的原因,上海商學院專家顧國建教授認為:尤其是那些“銷售額在1億~5億元的企業有很大的緊迫性,因為它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經營、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巨大壓力”。這些企業希望別人來“投資”自己,當然外資更好,因為外資錢多,但是事實好像又出乎意料了。

  怪象三:外資冷對“邀請”

  外資這次又一次占據了主動,而且這種主動還不像是“搭架子”,它們并沒有對那些在一線城市有著多少優良網點的企業表現出多么地青睞,它們對于那些“投資”的邀請興味索然。

  典型的例子又是大商,當牛鋼邀請沃爾瑪來投資自己時,沃爾瑪原中國區總裁張嘉聲并沒有給他面子,張的回答是:“我認為合并是不能講計劃的,像結婚一樣,要雙方你情我愿!边@句話起碼透露出兩層意思,第一,不能用計劃經濟的思維和命令來強行合作,第二,張并不一定情愿。從結果看,果然是百聯而非沃爾瑪或其他外資與大商走到了一起。

  外資真的對那些黃金地段不屑一顧嗎?當然不盡然,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原因會導致資金雄厚的外資們在當前表現出索然興趣和挑挑揀揀。

  第一,合作方式上的分歧。對于急于出售的內資而言,它們謀求的是整體轉讓,否則無以解套;但是外資卻并不想要這些內資企業所有的網點,它們只要自己看中的、符合自己發展規劃的網點,那些地段差些、業績低下的網點它們并沒有興趣,并認為買下來會成為負累。

  第二,財務制度上的差異,F在外資相對容易合作成功的是臺資等有一定外資背景的企業,因為其財務制度可以直接接軌,雙方也存在相互信任的基礎。而相當多內資企業卻在財務制度上不規范,難于直接與外資嫁接,至于一些內資企業做出來的財務報表外資也并不十分相信。

  第三,外資有著自己的發展策略——向二線城市進軍。國內零售業界的確感到了意外,原本預想的外資首先會在沿海一線城市展開劇烈爭奪的場面并沒有馬上出現,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百安居等巨頭們紛紛把重點進軍二線城市作為了新的戰略方向。

  “中國的市場太大了”,這是它們的感嘆。這個感嘆將直接導致那些資金貧血的內企們繼續在痛苦中掙扎,而這又會進一步為外資將來“時機成熟”時的介入降低成本,這是否算是那些做資產運作內企們的一個重大失算呢?

  現在看來,似乎是那些扛民族大旗的國內巨頭在拯救它們,或者是在把握這些機會,但誰又能斷定此時如百聯等的出手不是在購買負累、不會拖跨自己呢?畢竟,內資即使在規模上可以迅猛趕超,但是內在的經營管理質量卻非朝夕可得。

  剛剛過去的元宵夜,上海零售界齊集一堂,它們為一個現象而擔憂:2004年上海大賣場的業績盤點表明,在競爭加劇的態勢下,內資大賣場的業績整體下滑10%~18%,但是家樂福并沒有下降,依然可以保持相當高的利潤率。

  此外,還有來自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的數據:“2003年我國企業500強中的商業企業流動資金平均周轉速度僅為每年2.4次,而發達國家商業企業資金周轉率最高的每年達到20多次。沃爾瑪公司2002年利潤率達到3%,2003年我國企業500強中的商業企業收入利潤率平均為1.06%,行業排名倒數第三。”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零售業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第77屆奧斯卡盛典
駕駛員培訓新大綱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CBA全明星賽陣容公布
上海地產面臨泡沫破滅
京城在售樓盤分布圖
劉曉慶文集:自白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