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豐富的水電資源為高耗能工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宜昌市也素以“水電之都”聞名。但是2003年全國大范圍的電荒之后,宜昌的水電優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高耗能工業漸漸淡出。宜昌的產業結構是否能夠得到科學的調整?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是否可以做到“魚和熊掌兼得”?
★文/曹琰
湖北省宜昌市在2004年盛事不斷,不過離不開的總是“水文章”。如一年一度的宜昌國際旅游節暨招商引資洽談會、世界臨壩城市發展國際論壇等。
在宜昌市內閑走,只要是高層建筑物,外墻大都被“世界水電之都,中國動力心臟”、“三峽工程在宜昌,投資宜昌最理想”之類的條幅占據。在和當地一些知識界人士的聊天中,還聽到了當地政府打造“中國電谷”、發展“載電體工業”之類的城市定位。這又是離不開的“電文章”。
宜昌市政府所說的“載電體工業”實際上就是高耗能工業的另一種隱蔽表達。2004年,宜昌工業發展速度居湖北第一,達到71%。其中在貢獻力排序上,電力生產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依次是推動宜昌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目前,宜昌市在載電體工業方面已形成了產業鏈,該市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化成箔的下游主要產品同飛電容器也聚集過來。
國內最矚目的高耗能工業園區坐落在宜昌點軍區。據該區區委書記在2005年新春表示,2005年,該區將繼續培育壯大以載電體為特色的優勢產業,圍繞電解鋁、化工硅、精密鋼管等項目做發展的文章。
瀏覽宜昌的政府網站,可發現宜昌政府對該市的工業產業投資重點有明確的指向:宜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水電資源,決定了宜昌工業發展的重點是以高耗能、大耗水、環保型為特征的載電體工業。
漸行漸變
不過,2003年以來的全國大范圍電力供應緊張,使宜昌在城市發展戰略的選擇上有了些變化。
宜昌在打著“世界水電之都”的稱號對外招商中實際上就給了投資者用電無虞、電價低廉的暗示。但現實已不同于初衷。
宜昌電網80%電力來自省網供電,其余部分來自當地小水電、小火電。雖然坐擁三峽、葛洲壩、隔河巖等308個大小水電站,但由于電力資源受國家統一調配,其享受特別優惠的空間有限。比如在三峽、葛洲壩的電量分配上,話語權掌握在國家發改委手中,包括超發電量、提前投產的電量都是由國家計劃分配,地方政府動不了。地方政府擁有的一些電價調整的權限在2004年也被中央政府收回。也就是說雖然坐擁龐大的水電資源,但地方政府對其并沒有實際的控制力。
2003年在媒體上以及在電力行業內鬧得沸沸揚揚的宜昌大用戶電力直購事件,就是宜昌借水電資源發展高耗能產業以圖城市經濟騰飛的渴望表現。雖然中國電力改革的走向是支持大用戶直購電力,但這個改革過程中由于各種利益格局的不斷博弈,以及游戲規則的制訂與遵守并非易事,操作此事的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目前只在吉林省推出了大用戶直購電試點。
“高耗電產業目前不敢做招商了。高耗電必然伴隨低電價低成本,但現在已不太可能! 宜昌市招商局副局長楊慕楠如是說!艾F在宜昌市政府已注意到,今后很難保證耗電工業的低電價要求,因此現在宜昌對外招商的宣傳口號有所改變,重在宣傳宜昌供電能力最強,供電質量最好!
由此可見,由于電力供應在2003年以來呈現的緊張態勢,令素以發展“載電體工業”為宜昌對外招商首選的情況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雖然仍在打“三峽牌”,雖然在宜昌市招商局最新印制的招商手冊中,“載電體產業”與同樣耗電的“磷化產業”仍擺在首位,但宜昌市政府對欲往該市投資的客商已開始挑剔起來。
缺電使東部發達地區開始考慮產業轉移。楊慕楠透露,浙江橫店集團就曾與該市接觸,欲在宜昌投資電解鋁項目,但最終梗在了電價上。
不過,也有不少投資者對“宜昌供電能力最強、供電質量最好”這種新口號顯示了濃厚的興趣,有幾個頗有規模的臺資企業便因此落戶宜昌。
楊慕楠介紹,畢竟宜昌還是資源型城市,深居內陸,再怎么比也比不過東部城市。因此,宜昌市政府正考慮圍繞資源做產業鏈的文章。比如將宜昌已經發展起來的電解鋁產業再向下游如加工汽車龍骨、生產鋁芯線等深加工產品延伸,且這些下游產品生產車間可與電解鋁車間相連,直接由液態鋁生成,電耗也會大大降低。鑒于西部水電大開發的火爆局面,宜昌市府還考慮利用宜昌坐擁長江航運之利,圍繞電力機械裝備配套做些文章。
未來如何選擇
然而,當地的業內專家對水電與宜昌未來的選擇則另有見解。
有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對宜昌的經濟拉動主要在建設期,隨著三峽機組的相繼投產,三峽公司的重心已向上游的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的開發轉移,曾以擁有豐富的政治資源自居的宜昌(國家領導人的頻頻到訪)日后在公眾、官方的關注度必然下降,這對拉動當地經濟將是個不利因素。
這位專家同時表示,要以水電為中心發展經濟,必然要選擇發展高耗電產業。而從世界范圍看,單靠一種資源而發展的城市是鮮見的。30年前宜昌跟萬州差不多,雖然遇到幾個機遇得以發展起來,但基礎仍弱,目前當地尚能支持的企業只剩電力、化工。在磷化工集中的秭歸,曾經美名遠揚的香溪由于化工企業排污,以及三峽蓄水后香溪流速銳減失去了自我凈化能力,香溪已變成了“臭溪”。這樣的例子對宜昌市來說,不能不成為官員們的“心頭之痛”。
就在2004年9月中旬,宜昌市政府請國內三個城市規劃設計院各做了一套宜昌未來20年的規劃方案,引得宜昌市民就“宜昌未來什么樣?”這個話題狠狠地討論了一番。然而熱議沒有帶來“熱變”,話題最終流于表面,熱鬧一下而已。
能否圓夢
如果撇去負相關因素,一些變數的實現會與高耗能工業在宜昌的發展正相關。變數一,若是成了大的區域中心,可能就會有大的發展。據湖北省政府去年擬定的《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武漢、宜昌、襄樊被作為三個都市圈(區)來發展,宜昌和襄樊被定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按這一目標要求,到2010年,宜昌主城區人口將達100萬的規模,在工業規劃上將構建水電、載電體、化工、食品醫藥、新型建材五大經濟板塊;變數二,大用戶直購試點能否獲批;變數三,與二相關,政府是否會重新分配三峽、葛洲壩電力電量。如果湖北爭取到更多的三峽電量,宜昌顯然會是湖北發展高耗能的不二選之地。
宜昌招商方向的調整是順應電力供應形勢變化之舉。但“世界電都”之稱給宜昌帶來的實惠,宜昌市政府很難輕易放棄。如果電力供需形勢緩和了,楊慕楠認為,宜昌最適合發展的還是高耗電產業。
不過,載電體產業以外的新力量的崛起有可能會慢慢改變宜昌的產業結構,并影響宜昌對未來的選擇。比如旅游業。數據顯示,2004年宜昌僅三峽游游客量達200萬人次,再將整個宜昌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考慮在內,據該市預期,到2009年將實現年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以上,旅游業總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
到那時,宜昌建設水電旅游名城的夢會否實現?
另外,魚與熊掌能否兼得?從技術角度看,高污染并非會伴隨高耗能。但從現狀看,高污染確實伴隨高耗能。載電體工業會否掣肘旅游業?在宜昌的城市發展實踐中還未回答這一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