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美國商業周刊3大主題剖析中國制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0:12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三期封面文章 同話中國主題 美權威財經雜志《商業周刊》歲末年初集中報道中國經濟發展現狀。這組報道規模大、視角新,在西方經濟界引起熱烈反響 國際金融報特約作者 孫玨 編譯
最近幾個月,與中國相關的話題引起了美國《商業周刊》的關注。該刊去年11月8日、12月6日和今年2月7日出版的三期雜志封面文章均為與中國經濟現狀相關的熱門話題,在西方社會尤其是經濟界中引起廣泛關注 打造中國名牌任重道遠 在討論中國品牌的文章中,《商業周刊》認為,在中國,走上致富的最佳途徑是創造品牌。目前,中國企業對于品牌的熱情正與日俱增。文中涉及的中國幾大著名企業,如國美電器、海爾、娃哈哈、TCL、聯想集團和李寧集團都通過創建自己的品牌和執行有效的營銷策略,在銷售額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但是,品牌分析家還看到了中國企業的現狀,他們指出,中國企業存在著產能過剩、在創新方面投入不足的問題。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內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外國品牌在中國繼續受到歡迎。2004年以來,很多中國消費品牌股價在下跌。中國企業在歐美消費者中的知名度還很低,一位廣告代理公司的專業人員表示:“中國企業若要成功向世界輸出品牌的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文還認為,與20年前的韓國一樣,中國企業在創建品牌的過程中也要經歷多次挫折,但是,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終有一些品牌會成為最后的贏家。與日本企業不同的是,一些中國企業將借助外國企業提升自己,甚至還將會在海外市場使用合作伙伴的商標。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主要是來自于自身研發投入的不足。該文指出,跨國公司一般都將占收入5%或更高比重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上。而中國企業能達到這一國際標準的,可謂是鳳毛麟角。盡管前幾年,國產手機憑借低廉的價格和奢華的外觀,曾一度獲得高達近五成的市場占有率。 但近一年來,形勢發生了轉變,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在向市場大舉推出具有新功能的手機的同時,還舉起了大幅降價的大旗,致使國產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已從2003年的42%滑落到了2004年上半年的37%。在中國的家電業和汽車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日立、三星等外國廠商憑借先進技術,在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等高端領域奪回了市場份額。 同時,中國企業還需要解決來自于企業管理層面的深層次問題。因為很多中國知名品牌都是由具有傳奇色彩的企業家創建的,但對于這些企業而言,一旦失去它們的創始人,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將難以預測。 該雜志還注意到,中國企業正在學習如何大規模做廣告。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廣告市場。盡管并非所有的努力都能換回成功,但是每一次的營銷實踐,都會增加中國企業的經驗。關于中國企業和品牌的未來,該文持樂觀態度,并認為,相信只要假以時日,最好的中國品牌將會證明自己。 低價低成本是中國產品核心優勢 去年12月6日出版的《商業周刊》發表了《中國價格》的封面文章。文章指出,目前,“中國價格”是美國產業界聞之色變的詞。無論是家具制造商還是網絡公司,全都面對一大難題:要么降價30%,要么失去客戶。 總體而言,中國工廠的報價比起美國同業的價格低30%到50%,某些中國產品的價格甚至比美國制造廠所獲得的原料價格還低。美國的服飾、鞋類、電器和塑料產品工廠,根本無法與中國同行競爭,早已先后關閉。近年來,一些原本還能憑借技術取得競爭優勢的產業,也面臨來自中國的強烈競爭。 針對美國企業的現狀,該文指出,近些年,美國的跨國企業早已把其生產線移到中國內地,而美國有能力去海外投資中型產業,也緊跟著大企業的腳步,到中國內地尋求發展。 美國產業界最為擔心的是:美國無法在短期內扭轉對華貿易逆差逐漸擴大的局面。近年來中國的汽車、鋼鐵、石化產品,甚至微芯片也搶攻國際市場。美國產業界已意識到,中國已成為比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更為強勁的競爭對手。 該文還認為,美國政府若在對華貿易方面,采取保護主義的做法是無濟于事的。實際上,美國現在已經越來越依賴于中國的低價產品了,以至于重新筑起對華貿易的壁壘只會換來美國商品成本的上升和在與對華貿易方面實際獲益的銳減。另外,中國與20年前日本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個更為開放的經濟體。近年來,中國不斷在削減其關稅水平,甚至在國際貿易方面還一度出現過略微的赤字———這就使美國在對華貿易方面的赤字顯得更為引人注目了。對美國而言,應對競爭的辦法是削減自身的貿易和財政赤字。 各國應大力打擊假貨 2005年2月7日出版的《商業周刊》發表了題為《假貨》的封面文章。文章認為,假貨在全球范圍內日益猖獗,從電腦芯片到治病藥品幾乎是無所不包,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須采取有效措施打擊造假行為。 該文指出,假貨在全球眾多國家橫行。去年10月,巴西警方查獲了一批假冒的惠普打印機墨盒,罰沒了這些價值不低于100萬美元的商品。中國也在去年進行了一系列打假行動。去年7月,關島警方一舉搗毀了一個銷售團伙,該團伙主要銷售偽造藥品和香煙。去年6月,法國海關至少扣押了11000件諾基亞的手機零配件。 任何大品牌的商品都存在著被仿冒的機會。據世界消費者組織估計,假貨已占全球商品交易的5%至7%,該數字去年致使全球遭受了5120億美元的銷售損失。在假貨大量流入西方市場之時,去年美國海關查抄的假貨同比猛增46%。據聯合利華透露,該公司所發現的洗發水、肥皂、茶葉的假貨數量正以年均30%的速度上升。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另一項數據更是令人憂慮:全球藥品中,假冒偽劣產品所占比例已上升至10%,這意味著醫藥業每年損失460億美元。在汽車零配件行業,全球假冒汽車零配件總計為120億美元。專家認為,假貨已從地區性的事務轉變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威脅。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2月23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