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并購真實細節 向伯樂買生產線向蘇寧買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5日 16:3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海信“南京并購”的真實細節 向伯樂買生產線,向蘇寧買地 本報記者 蔡一飛
上海報道 向伯樂買生產線,向蘇寧買土地,海信殺進南京。 幾天前,海信集團宣布,在南京投資建設冰箱生產基地,計劃產能為100萬臺,首期投資1.2億元人民幣。根據海信的計劃,該基地生產的產品將于2005年5月下線。對于設廠南京,海信的解釋是,這將充分利用南京的地理優勢以及當地配套和生產資源。 盡管計劃合理,但是短短3個月內建成、投產一個產能達到100萬臺的冰箱生產基地,這樣的速度還是讓業界感到有些意外。 一位業內人士舉例說,華東某知名冰箱生產企業的冰箱生產線1996年開工,直到1998年底才建成投入使用。 因此,要達到上述速度,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用當地原有的生產線。于是,一個主角走到臺前,那就是南京伯樂。 購并伯樂:其實只買生產線 援引自海信內部人士的話說,海信在南京的冰箱生產基地的確與南京伯樂有關,但并不是坊間傳言說的收購。 資料顯示,2004年8月,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南京伯樂電器集團公司破產,隨后便進入到破產清算過程。截至2004年7月,南京伯樂負債總額達14億元(其中銀行貸款本息就約有85000萬元),生產經營債務涉及到400家單位。 既然已經宣告破產,收購一說又從何而來? 事實上,海信僅僅是購買了原南京伯樂的兩條冰箱生產線。而來自南京家電行業的人士透露,這兩條生產線相對比較新,產能雖不足100萬臺卻也大過其在北京的生產基地。 南京伯樂成立與1959年,其前身是國營新聯機械廠,是一家大型的軍工企業,這里曾經誕生過我國第一臺家用空調和第一臺雙門電冰箱,曾是中國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企業百強之一。而以“伯樂”命名的冰箱產品,最頂峰時候曾占有全國15%的市場份額。 就是這兩條被海信購買的生產線,曾為伊萊克斯、格林柯爾等多個品牌生產過。伊萊克斯當年曾經與伯樂成立過合資企業,有消息說,其向合資公司實際投入了2900萬元注冊資金,并以每年支付伯樂固定回報300萬元人民幣,換取伯樂冰箱四期工程廠房和設備的使用權。 攜手蘇寧:其實只是買地 另一點吸引眾人目光的,是海信購買這兩條生產線后,并不是在伯樂的原址進行生產,而是將生產基地放在南京經濟開發區。 于是引起了坊間傳言,稱海信攜手蘇寧收購了南京伯樂。援引自海信內部人士的話說,海信在南京分公司由海信和蘇寧共同投資興建,并由海信控股。而來自南京本地媒體的消息說,海信南京公司的牌子已經樹立在原南京伯樂的工廠門口。 對此,蘇寧斷然否認。 來自蘇寧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蘇寧并沒有和海信連手收購伯樂。蘇寧電器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為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更表示,在海信購買伯樂生產線的過程中,蘇寧只扮演了“中間人”角色,卻沒有出資等行為。 據了解,蘇寧的存在的確促成了海信和伯樂之間的合作關系。有消息說,這個談判持續時間達一個月,最后達成的協議包括,海信購買伯樂的生產線,并在南京經濟開發區興建廠房生產。 業內人士龐亞輝分析說,蘇寧不會輕易介入制造業,尤其在分工越來越明晰的時刻,家電連鎖業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大,蘇寧沒有必要以合資的方式介入制造業。因為制造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更何況,蘇寧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嘗試,比如2001年美國飛歌合資飛歌空調、2003年與美國飛達仕合資成立了飛達仕蘇寧空調有限公司,但結果似乎都不盡人意。 但有一點得到了蘇寧的確認,其的確在海信與伯樂的合作中扮演了角色。海信南京生產基地所在地的土地,的確原本為蘇寧所有。另據行業人士透露,蘇寧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業園一期占地240畝,但目前飛達仕蘇寧空調僅占據30畝土地,剩余200多畝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根據蘇寧對該工業園的遠景規劃,該工業園將被打造成以生產空調、冰箱、洗衣機為主的蘇寧“白色家電”制造基地。 而海信南京生產基地正在此地。 “海信生產布局,是瞄準產業鏈配套能力強以及先天物流優勢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來自海信高層的話說,更為重要的是8個字“就地生產,減少成本”。 龐亞輝認為,海信選擇南京,可以利用南京的積聚效應。因為這里產業配套資源豐富,同時也擁有白電巨大的市場。但對于依然只是空調行業新軍和長三角市場新軍的海信來講,如果購買伯樂的生產線順利的話,也僅僅是增強了其生產能力。 對海信來講,蘇寧背后強大的渠道資源也許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