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巨虧早晚得來 家電業的郁悶法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17:31 《中國企業家》 | |||||||||
新領導上臺出巨虧,隱約已成家電業慣例 2004年長虹將報出上市11年以來的第一次虧損,預計凈虧損額超過27億元,最高可能達50億元。按它近幾年的盈利能力,要賺到27億元需要10多年的時間。在股市中,長虹市值蒸發27億元,僅用了3天時間。事實上,長虹巨虧早在投資者的意料之中。Apex事件曝光前,長虹股價約為5元,每股凈資產為6.1元,總市值比凈資產總額折讓了23.8億元。這表明,市
長虹股價最早于2004年8月份跌破凈資產。多數股民已經看出來,長虹資產不實,真正的凈資產總額肯定低于130億元。鮮有基金敢購買它的股票,指數型基金購買出于無奈,因為長虹是上證50、180指數的成份股。2004年第三季度季報顯示,長虹存貨余額85.19億元,應收賬款余額45.51億元,短期投資余額5.17億元。與公司2003年141億元的銷售額相比,存貨、應收款數額明顯偏高。這既表明公司資金使用效率低,也揭示了存貨跌價、應收難收的風險。長虹曾分別委托南方證券、漢唐證券各2億元用于國債投資。這三家“出事”公司聯系在一塊,怎能不讓股民膽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存在已有三四年之久。倪潤峰肯定早于股民看到風險。但當他還在任上時,倪可能還幻想著有一天能夠靠業績增長來逐漸消化潛在的風險。可惜彩電早就處于買方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從種種考慮出發,縱使幻想破滅,倪也會缺乏“還”的勇氣。換個新高管,情形就不同了,畢竟沒人愿意替前任背包袱、擔罵名。所以,當2004年7月倪潤峰去職時,股價便從8元開始逐級下跌,市場已意識到長虹將有大的舉動。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類似的故事曾經在康佳、科龍等家電廠商身上發生過。2001年陳偉榮去職,當年康佳巨虧7億元。同年,格林柯爾這個新東家入主科龍,科龍報出巨虧15.5億元。也是在這一年,董事長倪潤峰復出,再任總經理。當時,長虹的應收賬款近30億元,存貨近60億元,銷售收入約100億元,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與目前的水平很相近。我們可以想見,如果當年倪不僅沒有復出,還辭去董事長之職,長虹有可能早三年披露一份虧損的年報。 為什么家電廠商難逃此怪圈?原因主要出在渠道身上。為了完成銷售目標、消化產值,一些家電廠商習慣于向渠道壓貨,不惜支付較高的返點,甚至不惜采取更為靈活的回款方式。當產品價格下調時(家電價格戰年年都有),渠道中未售出的產品跟著調價,損失通常由廠商承擔。否則,經銷商也可能被壓垮。再加上競爭日趨激烈,經銷商獲利下降,還款能力也隨之下降。故一旦市場變差,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震波”傳到廠商處,逐級放大,變成“海嘯”。事實上,對于手機廠商而言,2004年也是“海嘯年”,道理相近。 (一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