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午
直到現在,人們對于聯想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的評價依然反差甚大。當外國人感嘆中國企業國際化速度之快,驚呼“中國人來了”時,國內多數評論人士潑了涼水,認為聯想收購風險很大。
國內的壓力使得柳傳志和李東生們在任何場合,都要受到外界關于收購的質詢,而他們也只能不厭其煩的向媒體和投資者們解說和展示公司的收購理由和收購前景。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紛紛用腳投票。最典型的莫過于TCL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這幾乎成了TCL在A股上市公司的股價持續下跌的最大理由。
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是媒體和投資者搞垮了聯想控股和TCL集團分別在香港和深圳的股價,因為資本市場從來都是逐利的。當短期整合風險和利潤受到懷疑時,敏感的投資者們根本不可能冷靜考慮到收購帶來的長期和整體利好。比如世界級企業的形成對于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未來中國跨國公司主導下的全球產品定價機制和游戲規則。當長期利好被資本市場中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資者所忽略時,作為公眾公司的聯想們必須付出股價下跌和不被信任的代價。
我們同樣沒理由認為,股價的下跌、投資者的質疑會使民營企業的海外投資腳步擱淺,當然不排除部分企業的國際化以失敗而告終。但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聯想們的海外并購預示著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熱潮將要來臨,這種趨勢并不以多數評論人士所謂的“短期的商業風險”理由所轉移。
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跨國收購大致分為以國企為主的資源性跨國收購和以民企為主的制造業跨國收購。如果以前后兩者并購的動機——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和強烈的商業贏利趨動來劃分,也可以劃分為防御性跨國收購和主動性跨國收購。前者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國政府主導下的大型國企成為基礎產業海外投資的主力軍;后者是以民企為主的海爾、聯想和華為的主動性國際化。
本輪海外投資熱潮明顯帶有兩大特征,即國際競爭力的形成和投資效率高。
2004年聯想并購、TCL和華為大步國際化將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標志性群體事件。這正是外國人的擔憂,但被國人所忽略。傳統增長模式已經使中國企業飽受國際貿易摩擦和糾紛之爭。聯想們在并購上的國際化突破,實質反映了中國企業急于擺脫全球競爭弱勢地位的心態,意味著從單純依靠勞動力成本向技術、品牌競爭力的轉型,而這正是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民企海外投資效率相對較高是本輪海外投資熱的重要特征。但不幸的是,這一點并沒有被公眾所認知。相反的是,對于投資效率相對較低的政府主導的資源性跨國收購,基于國家經濟安全使命高于商業收購價值的考慮,國人們似乎高枕無憂。其實,缺乏輿論和投資者監控的國企海外投資風險正在擴大,但并不為多數人所知。
與中國誘人的宏觀經濟相比較,今日中國缺乏世界級大企業的確是尷尬的現實。為了給中國企業的跨國收購注入更強的活力和效率,我們應該繼續提高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總量。更為重要的是,要改善海外投資結構,鼓勵民營企業的跨國并購和海外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