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三年感喟--冷眼看物流企業成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0日 18:34 中國物流行業協會 | |||||||||
雖然入世時間只有三年,但早在十年前,一些外資物流企業就已經登陸中國了,比如說TNT,Fedex,Danzas,UPS等一些現在國人耳熟能詳的企業。而在今天,我們發現不論是外資、國有,還是民營物流企業都生存著大批優秀公司,并且各自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國內市場需求很大,同時客戶會根據不同的需求尋找不同企業類型的物流服務。因此可以預見到2005年,物流行業全面開放以后,仍然會“三分天下”,但競爭會更激烈,這不僅僅是業務的競爭,更是制度的競爭,人才的競爭。
回顧入世三年來的物流產業,誠然發展得很快,但仍有一些弊端令筆者感受頗多,在此僅想從以下幾方面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首先,國內物流企業必須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有的企業一旦擁有了幾個固定客戶,就輕率地決定要跨行業運作;或者一旦上了一定規模就想做更多本不是自己專長的事情,今天第三方,明天第四方,后天又涉獵供應鏈培訓,總之是什么熱門就做什么。反而這樣的公司不但很難有新業務增長,而且原有的競爭力也很快地被消耗掉了。 其次,物流企業在引進IT系統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業務流程,以及本企業需要信息系統的目的。大多全球化的外資企業應用著全球化的信息平臺,但很多國內企業自身的運作流程尚不清晰,甚至與客戶需求一致的業務模式還存在著混亂,如果此時急于攀比地上馬IT系統,必定不會有助于企業的物流現代化,反而可能使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另外,一些類似RFID的新技術,由于成本較高,并非所有物流的企業都適用,實際的大規模應用預計還要過相當一段時間。 第三,物流企業應向一些消費品市場學習,因為這些行業更會運用市場的運作加快市場占有速度。國內的大多數物流企業對市場不夠重視,這里的市場不能簡單理解為等同于普通的銷售,而是要基于本企業的市場定位,通過市場活動、媒體宣傳等多種整合營銷方式建立企業品牌,擴大企業在公眾中的影響力,為銷售提供更多機會。 最后,我想談談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問題。事實上根本的競爭還是人才的競爭。入世以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大批本土骨干管理人才流失。僅從底薪一點來舉例:我問我的一個朋友“為什么跳槽到外企?”他說“如果給你翻倍的薪資,更好的福利,帶薪年假,彈性的工作制度,你還愿意在你現在的公司干嗎?” 當然,薪酬只是一個方面,據我所知,一些國內企業雖然高薪聘請了“空降兵”,但有的由于企業文化的限制淪落為“花瓶”,僅在一些公眾場合被拿出來“示眾”,以突出本企業的專業化;或是認為這些專業人才工資高于一般員工,就不必有假期福利和正常的工作時間,也沒有培訓,把“空降兵”當作“搖錢樹”,一味要求業績,不提任何支持。如此下去,最終導致了“找到了你的人,但留不住你的心”的結局。 追根究底,以上種種或是因為目前的競爭還不夠激烈吧。因此,最后我想說,讓外資的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讓國內物流企業在暴風雨中更快地成長吧! 作者介紹: 張彧先生:現任北京中物協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曾多次在國際和國內的物流研討會上擔任主將嘉賓和大會主席,為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過企業物流內訓。 在10年的企業物流管理及項目實踐過程中,張彧先生在物流園區的規劃、經營、企業物流的改善及第三方物流公司營銷和服務體系構建等方面積累的大量經驗,并對大型項目管理和區域分撥中心規劃等擁有獨到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