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國-東盟 唇齒間的機會(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16:26 《全球財經觀察》 | |||||||||
東盟市場上的“牌手們” 中國內地的制造業之強大在最近幾年一直是東南亞的主要話題,然而,和日本、韓國等國家在東盟國家的競爭也只是剛剛開始。
馬來西亞外貿部給《全球財經觀察》關于日、韓等國在東盟的競爭話題的回答頗為官方化:“這些國家和地區是馬來西亞的主要投資國和貿易伙伴,馬來西亞和日本一直在FTA協約的框架下執行貿易往來,東盟自由貿易區所執行的若干協議不會影響到與日本和韓國的FTA協議。馬與上述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一直在增長! 事實確實如此。以東盟的經濟強國馬來西亞為例,2003年馬來西亞與日本的貿易額為255億美元;與中國內地的貿易額為141億美元;與韓國的貿易額為76億美元;與中國臺灣地區的貿易額為79億美元。“在短時間內,這可能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但在五年后,情況肯定會變化!瘪R來西亞外貿部這樣說。 按照馬來西亞外貿促進會的說法,即使是在中國目前的良好勢頭下,和日本的競爭還有待時日。“日本的電器、汽車等行業是有多年優勢的行業,現在馬來西亞汽車市場上30%的份額還是屬于日本的,盡管我們對本國的汽車產業還是有所保護的,但是中間階層肯定不會選擇中國車。低收入階層現在還是買本國車! 經濟比較發達的馬來西亞的職員階層都擁有自己的汽車,比較常見的是歐美和日本的品牌。每天早上,在輕軌車窗外可以看見排著長隊的汽車。本國車的車型比較小巧,一般是小商人和低層職員開的。而中層職員至少要開韓國車。汽車等級彰顯人的等級。 中國的奇瑞汽車制造商準備和馬來西亞企業合作設立工廠的新聞曾經熱鬧一時,但是,因為和美國汽車商關于知識產權的糾紛使得這件事陷于停頓。馬來西亞貿促會的副總裁諾丁表示:“中國的汽車業也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引起了官司。缺乏研發能力肯定是中國汽車業的瓶頸! 在菲律賓的汽車市場上更是,日本車和歐美車幾乎包攬,但和馬來西亞不同,菲律賓本國的汽車制造業還很落后,甚至相關的加油站等行業都是為馬來西亞和歐美大國所主宰!拔覀円仓乐袊钠囍圃鞓I很發達,但是,就算是取消關稅了,高中端產品還是那幾個傳統國家的天下吧?我們更期待你們制造的汽車出現,中國制造在過去幾年里已經成功地使食品、服裝、電器的價格整體下降,是否也能讓汽車價格下降?”菲律賓貿工部部長阿奎那這樣預測。 而一些東盟富裕國家,例如馬來西亞,也一直在盤算著在哪些領域能和中國競爭。馬來西亞分析研究機構EDGE認為:在銀行業的管理、基本設施的完善、公司監管方面,馬均強于中國。2003年世行的競爭力排名報告上也認為,馬來西亞在以下方面的競爭力排在中國前面:商業環境、科技、成長力等。在東盟國家中,新加坡的長項與此非常相似。 “即使是中國集成電路領域非常發達,但中國的產品主要是下游裝配,缺乏研發能力和專利技術,一直是靠其他國家提供尖端技術而進行生產。這和我們東盟幾個主要生產國新、馬、菲還有一定距離!狈坡少e半導體和電子工業聯合會總裁圣地亞哥很肯定地說。 現在中國的競爭對手不僅是這些國家,僅就東盟國家而言:政治走向穩定、經濟日益開放的越南、柬埔寨、緬甸都是新的競爭對手,現在越南吸引的投資就逐年增加,僅馬來西亞就以年遞增35%的速度在投資越南,中國的優勢正在普遍化!澳阒,中國目前的制造業轉型還沒有成功,現在大多數制造行業還是以加工、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投資取勝的,但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制造業還沒有完全成型。你們要盡快轉型。”亞洲大趨勢研究所所長馮久玲這樣分析。 印度既被作為一個龐大的市場,也更多地作為中國一個潛在的競爭國而被提出,而且,按照印度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制造業領域與中國的競爭是無可避免的!澳銈冎袊闹圃鞓I成本確實比新、馬、菲便宜,但是你知道印度的人力成本是多少?在旁遮普,人力成本是你們的一半!瘪R來西亞制造業工會總秘書郭威廉介紹說。在這樣的優勢下,加上地理位置的接近,近年來馬來西亞在印度的投資和開拓顯然增加。 東盟商界普遍流行的論調是:中國現在門檻高了,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區域,現在要進去很難,成本會增加很多,所以,投資者寧愿把資金轉移到印度、越南和泰國。 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公會的蔡添輝總秘書說:“印度現在被國際市場比喻為覺醒中的龍,它的發展非?,我們一直在召開相關的研討會,去研究如何在印度發展。今年6月,關于印度與馬來西亞如何發展合作的第三次研討會就要召開,兩國的首相都會出席。” 印度發展有多快?在基礎設施上的發展速度就可以看出來了。新加坡媒體興奮地宣布該國的建筑公司取得了印度最大的公共工程項目的承包權,總價值4700萬美元。李光耀資政在新年對東亞經濟的預測時說,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長會達到7%,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搞好雙邊關系呢?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全球財經觀察》系列專題報道: 相關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