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 星巴克品牌的傳奇故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18:30 《品牌真言》 | |||||||||
文/ 孫偉 前言:“管理品牌是一項終身的事業。品牌其實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認,星巴克或任何一種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種一次性授予的封號和爵位,它必須以每一天的努力來保持和維護。”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 星巴克(Starbucks),一家1971年誕生于美國西雅圖、靠咖啡豆起家的咖啡公司,自1985年正式成立。近二十年時間里,以其“童話”般的奇跡讓全球矚目:1996年,星巴克開始向全球擴張,第一家海外店開在東京。從西雅圖一條小小的“美人魚”進化到今天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鎖店達到7500余家(截至2004年2月)的“綠巨人”。據說,星巴克每8個小時就會新開一家咖啡店。 2003年2月,美國《財富》雜志評選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現位居第九。《商業周刊》評出的2001年全球100個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但《商業周刊》稱星巴克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在許多著名品牌價值大跌的同時(如施樂的跌幅為38%,亞馬遜和雅虎的跌幅均為31%),它的品牌價值猛增38%,在100個品牌中位居第一! 作為一家跨國連鎖企業,星巴克的國際市場拓展的成功歷史也正是星巴克傳奇演繹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對星巴克品牌的解析來領略其傳奇背后的秘訣。 人格譜:星巴克品牌文化追溯 “品牌本位論”認為:品牌不僅是產品的標識,而且有自己的內容,是其基本內容的標識,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義的符號。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譜”就是將星巴克文化從多個角度進行特定注釋的“符號元素”集合。 品牌定位:“星巴克”這個名字來自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中一位處事極其冷靜,極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麥爾維爾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麥爾維爾的讀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有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沒有一定文化教養的人是不可能去讀《白鯨》這部書,更不要說去了解星巴克這個人物了。從星巴克這一品牌名稱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確其目標市場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眾,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閑、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資情調的城市白領。 品牌識別:星巴克的綠色徽標是一個貌似美人魚的雙尾海神形象,這個徽標是1971年由西雅圖年輕設計師泰瑞.赫克勒從中世紀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靈感而設計的。標識上的美人魚像也傳達了原始與現代的雙重含義:她的臉很樸實,卻用了現代抽象形式的包裝,中間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圍。二十年前星巴克創建這個徽標時,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優美的“綠色美人魚”,竟然與麥當勞的“M”一道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征。 品牌訴求:顧客體驗是星巴克品牌資產核心訴求。就像麥當勞一直倡導銷售歡樂一樣,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體驗的元素:視覺的溫馨,聽覺的隨心所欲,嗅覺的咖啡香味等。試想,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看著人潮洶涌的街頭,輕輕啜飲一口香濃的咖啡,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覺體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費者需求的中心由產品轉向服務,在由服務轉向體驗的時代,星巴克成功地創立了一種以創造‘星巴克體驗’為特點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認為:他們的產品不單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種載體。而正是通過咖啡這種載體,星巴克把一種獨特的格調傳送給顧客。咖啡的消費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感性的文化層次上的消費,文化的溝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營造的環境文化能夠感染顧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動體驗。 品牌傳播:星巴克的品牌傳播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傳統意義上的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巨額促銷,而是獨辟蹊徑,采用了一種卓爾不群的傳播策略——口碑營銷,以消費者口頭傳播的方式來推動星巴克目標顧客群的成長。 舒爾茨對此的解釋是:星巴克的成功證明了一個耗資數百萬元的廣告不是創立一個全國性品牌的先決條件,充足的財力并非創造名牌產品的唯一條件。你可以循序漸進,一次一個顧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個市場來做。實際上,這或許是贏得顧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獨到之處! 星巴克通過一系列事件來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顧客發現東西丟失之前就把原物歸還;門店的經理贏了彩票把獎金分給員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長聘請了一位有聽力障礙的人教會他如何點單并以此贏得了有聽力障礙的人群,讓他們感受到友好的氣氛等。 品牌聯盟:星巴克提升品牌的另一個戰略是采用品牌聯盟迅速擴大品牌優勢,在發展的過程中尋找能夠提升自己品牌資產的戰略伙伴,拓展銷售渠道,與強勢伙伴結盟,擴充營銷網絡。 Barnes&Nobile 書店是同星巴克合作最為成功的公司之一。Barnes&Nobile曾經發起一項活動,即把書店發展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中心,這與星巴克“第三生活空間”的概念不謀而合,1993年Barnes&Nobile開始與星巴克合作,讓星巴克在書店里開設自己的零售業務,星巴克可吸引人流小憩而不是急于購書,而書店的人流則增加了咖啡店的銷售額。1996年,星巴克和百事可樂公司結盟為“北美咖啡伙伴”,致力于開發咖啡新飲品,行銷各地。星巴克借用了百事可樂100多萬個零售網點,而百事可樂則利用了星巴克在咖啡界的商譽,提高了產品形象。 品牌擴張:星巴克連鎖式的擴張,得益于星巴克給自己的品牌注入了價值觀,并把企業文化變成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內容和形式。星巴克品牌擴張,一直堅持直營路線:由星巴克總部進行直接管理,統一領導,目的是控制品質標準。這樣每家店都由總部統籌管理和訓練員工,保證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國星巴克血統。雖然初期投入的資本較大,但是職員的專業素質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廣,并建立了同業中的最專業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擴張也更加堅定有力。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