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經:面臨技術天花板 海外并購沒有浪漫曲(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0日 13:11 《新財經》 | |||||||||
“市場換技術”過時了 “以市場換技術”,一度是中國政策制定者和產業界的希望寄托。但是反觀二十多年,中國市場是讓出去了,但得到的都是一般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外商并沒有將中國政府期
核心技術不但是一家跨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且構成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部分。這決定了核心技術是換不來的。 汽車業是“市場換技術”思路失敗的一個典型。20世紀80年代,中國汽車產業為從國外獲得技術,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對國內汽車市場做出有限的開放,德國大眾先后與上汽與一汽合作生產轎車。其他跨國公司相繼進入中國,建立合資公司。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合資伙伴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基本上成為跨國公司的車間。 汽車業獲取核心技術的失敗經歷,反映出中國政策制定者和跨國公司的很大分歧。 外資進入中國,只是把中國當做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加工車間,在這些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布局中,研發及其他高端部門一般位于跨國公司母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真正的關鍵技術,以及相應的研發力量根本不需要轉移到中國。 這種情況下,作為加工車間的外商在華企業事實上并不擁有多少核心技術,因此,也就沒有這些跨國公司的核心技術向中國企業擴散的機會,中國企業想要依靠它們掌握核心技術顯然不現實。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常常采取的以外方出讓技術為條件允許外商在華投資的政策,無異于外商為自己培養競爭對手,被外商采取各種方式加以規避或抵制,即使轉讓給中方的也往往是過時的技術。 固然,中國企業能通過從國外買進技術再以消化吸收的方式來改善自身技術水平,但這一曾經是日韓引進技術重要渠道的方式不僅過程緩慢,并且由于現在跨國公司對轉讓技術保持了更高的警惕,買進的也不可能是先進技術,對于急需爭取生存空間的許多國內企業而言,這同樣不現實。 雖然中國企業也可以與有技術優勢的跨國公司聯合成立研發機構,以獲得自身技術提升,但正如在家電業看到的,這種合作僅是淺層的,沒有跨國公司愿意將自己的寶貴技術通過合資研發機構白白轉讓。 通過“市場換技術”,中國企業拿不到核心技術。2001年,浙江華立集團收購跨國公司飛利浦集團的CDMA業務,開啟了中國公司海外并購獲取技術的大門。華立并購事件轟動一時,讓中國IT界以為華立打破了美國高通公司對CDMA知識產權的壟斷地位。這一事件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海外并購作為一條獲取核心技術的途徑,進入了更多中國企業家的視野。 繼華立之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此起彼伏。2003年初,京東方在全球液晶面板產業連續發動了幾起海外并購,儼然進入這一高技術產業的領導者行列。TCL重拳出擊,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上海汽車集團收購韓國雙龍、英國羅孚,以求獲得研發力量與自有品牌。盛大網絡收購韓國Actoz公司,獲得網游版權及研發平臺。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計算機業務,獲得IBM在PC及筆記本制造上的領先技術。 這一系列海外收購的背后,中國買家的思路很清楚:把收購來的技術,與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及巨大市場空間結合起來,從而在國內取得競爭優勢并獲取抵抗跨國公司的資本。 從每樁交易來看,中國公司不但獲得了有形的技術資料、圖紙以及專利,還獲得了生產中的各種訣竅、成型的研發團隊、與技術相關的管理經驗。 但是,坦率地講,核心技術仍舊是買不來的。兩年前,朗訊公司虧損嚴重,風雨飄搖,股價一度低至0.55美元,但是所有中國企業都知道,這家公司是買不到的,因為它掌握著主流市場的主流技術。 從獲取核心技術的角度來講,海外并購的重要價值在于:中國公司得到了相對先進的技術、品牌和知識產權,倘若整合工作做得迅速而得當,在此基礎上增強研發,是有望最終掌握核心技術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公司節約了時間成本,可以更快追趕跨國公司。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