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順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18:39 紅網-三湘都市報 | ||||||||
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和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日前聯合發布的《200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學期支出4819元,收入4919元,收支呈順差。其中有10.55%的學生“經常需要借款”過日子,但大部分學生表示“基本達到收支平衡”或“有一定儲蓄”(《新京報》12月29日)。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一陣“驚喜”。“喜”的是大學生收支呈現“順差”
接著看下面的介紹,這種“驚喜”之情便會立即煙消云散。大學生收入的最大來源是“家庭供給”,為每學期2165元,占收入的44%。“助學貸款”、“他人或社會資助”所占比重也都在10%以上———原來,所謂大學生的“收入”,無非是父母給的錢、從銀行借的錢,或者別人捐贈的錢。而真正靠自己打工掙的錢,只是占其全部“收入”的很少一部分。 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收入應該指他在一定時間內掙了多少錢,掙了多少屬于他自己的錢。而大學生“收入”的絕大部分,并不是自己掙的錢,有的還是借的錢。借的錢、不屬于自己的錢,也能稱做“收入”嗎?如果借的錢也能叫“收入”,那么任何一個人,哪怕一個成天借錢過日子的窮光蛋,其收入和支出也都將是“順差”或者“達到收支平衡”———任何人裝入口袋里的錢(不管是掙的、借的還是別人送的),總會比從口袋里掏出來的錢只多不少,否則口袋里哪有錢可掏?以此類推,如果一個地方每年財政收入100個億,支出200個億,不得不舉債100個億,而有人卻說這個地區的財政收支是平衡的,豈不是非常荒謬? 如此說來,稱大學生收入呈現“順差”,不僅不準確,讓人產生誤解,而且沒有任何意義。作為全國學聯發布的旨在分析說明當今大學生消費情況的研究報告,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是不應該的,甚至是可笑的。王嵐(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