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抽檢事件:消費者需要一個公正的答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09:49 新京報 | |||||||||
12月29日《江南時報》消息:金龍魚、福臨門一起登上國家衛生部抽檢黑名單。對衛生部的當頭棒喝,金龍魚、福臨門態度迥異,前者立即公開對外宣稱,自查自糾,全部召回市場問題油;而后者則認為“抽檢程序不合法”,要與國家衛生部對簿公堂。 天津正大集團旗下的金象實業,干脆來個置之不理。
中國家庭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食用油,經濟學家甚至把這個行業納入“朝陽產業”。然而,從食用油的“概念炒作事件”到眼下的“抽檢風波”,普通消費者面對紛繁復雜的“專業術語”和“概念界定”往往無所適從,整個行業也是危機畢現,在某些企業甚至關注“程序合法”甚于“質量合格” 時,筆者以為,消費者沒心情關注口水戰或者程序戰,我們要的只是一個通俗易懂的結論:能食用還是不能食用?哪些有問題、哪些是安全的? 通俗地講,酸價超標就意味著油可能在腐敗變質。 可是消費者哪能都知曉食用油遭遇酸價超標的真正因果呢?中國消費者協會宣布2005年主題為“健康.維權”,就是用生命健康權與消費品安全的現實對壘問題警示社會關注。那么,作為職能部門就應該以更高效、務實的態度首先對消費者的健康權和知情權負責。從國際慣例看,衛生部等政府組織要為此擔責,在風波里或爭議中關鍵還得以“消費者”為中心,不能因為人為原因或客觀因素忽視或延遲應該負起的宣告責任;其次,我們還缺乏健全的社會質量監督組織和制度,以公益的第三方身份、無行政羈絆地為消費者發言。 筆者以為,談起食品安全問題,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和質量問題,我們所關心的也通常是這方面的,即食品變質、食品達不到各種營養技術指標等等;但食品安全的另一個方面卻被人們忽略了,那就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人為改變其天然、純潔而產生的安全問題。特別是對于對倉儲保管有要求的食用油等消費品,如果不做好這方面的體制規范和責任保障工作,無良商家就會找到規避質量責任的借口,消費者與監管部門就很難要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其實,當事商家更該給消費者一個明確的答案。筆者以為,衛生部公布消息是負責任的,不僅對社會負責任,對廠家也負責任,誰都有發表異議的權利,但類似的通報很專業,普通消費者很難搞清到底哪一批次的產品不能買,此時企業的“危機公關”如果是借著專業通報的幌子打曖昧專業術語的“迷糊戰術”,消費者最后的對策往往是“只要是上了黑名單的牌子就不買了”,這種“聰明”只會斷送自己的市場份額。 現在,面對國家抽檢結果,商家應該想到的是如何對消費者負責,化危機為信任。而在此事件當中,給消費者一個通俗易懂的說法,才是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 □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