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部崛起半徑的圓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22:5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李 磊 武漢報道 402的窗外,風景攝人而又變幻。
長江、漢江壯觀匯流,奔騰東去,建自公元223年的黃鶴樓于悠悠白云下,歸元古剎里五百羅漢齊頌佛號,世界最大城中湖——東湖碧波蕩漾,浩闊江灘上萬國建筑陳展;入夜,湖北省博物館里越王勾踐配劍之綠光隱然破梁,而梅嶺旁的花香里還似乎傳來毛主席午夜淺淺的踱步聲。 402不是五星級賓館的總統套房;402是一部環繞武漢三鎮行馳的公交車。 愛爾沙·蓋德女士是旅居武漢的丹麥作家,透過402的車窗感受這座“偉大城市”已經成為她的生活方式!402簡直就是一首詩,關于人、時間和空間的詩! Morgan Stanley亞洲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謝國忠也為這座城市所震撼。2003年10月他大膽預言武漢將成為下一個上海,“且讓我們5年后再看此預言是否成真。” 謝以為一個城市的潛力與當下的統計數據無關,而是與給予(潛在)投資者的feeling有關。 “東方芝加哥”的兩起兩落 至于統計數據,即便考慮到中部塌陷的宏觀背景,武漢還是一身尷尬:這個從地理面積上來說,世界前十、中國第一的大都市,其GDP排位是國內第13,經濟總量已被青島、大連、寧波和蘇州等以前的中等城市超過。 2003年的全國人代會上,出現了武漢市市長李憲生對溫總理的三聲追問:“武漢在哪里?”的確,這座起碼具有中國第四城素質的城市,不應該是目前這樣一個地位。而把視野投向并不太遙遠的過去,有“東方芝加哥”美稱的武漢已是兩起兩落: 1850年-1911年,兼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利的武漢開始了崛起。 由于當時鐵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缺失,武漢是內陸各省唯一的出?,“九省通衢,得水居中”!逗䦶V總志》記載:地當江漢交匯之區,順江東下可通皖贛吳越,循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兩廣云貴,有西上荊宜而入三峽,可通巴蜀以上溯金沙江。至于逆漢水而西徑安陸、襄陽、鄖陽諸府綜貫全鄂以抵漢中,又沿漢水之支流白河、丹江二水以至宛洛,可謂九省之會也。 近代開始,鑒于外貿格局由粵轉滬,長江干線成為近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武漢的區位優勢得到加強。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這樣敘述:“武漢……吾人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國本部鐵路之中心,而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也! 1896年10月20日,是一個隨著歲月流逝而越發凸顯出意義的日子。那一天,光緒皇帝敕諭興修北京至漢口的鐵路,漢口至廣州鐵路也是擬議,兩條鐵路貫通沿線各省礦產和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若再把清政府在漢口下游江邊興建大型船塢和貨棧,以便大型海輪?康挠媱澛撓灯饋砜,這種通過鐵路與航運聯網啟動內外貿,使得武漢不僅具有中國意義,更彰顯出世界性的意義來。 城市和國家的躍進總是發端于個人,武漢在近代的崛起也是如此。1889年—1907年間,張之洞以他的睿智、膽識和人格魅力集聚出了武漢崛起的人和,啟動了武漢近代化的列車。 張之洞督鄂期間,武漢興建了亞洲第一家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鐵廠、第一家槍炮廠和第一家棉紗廠,并修筑了貫穿中國南北的第一條以漢口為起點的京漢鐵路,再加上后來修建的粵漢鐵路,武漢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天元”之位于是確立。 張之洞的見識與行動,還使武漢一躍成為晚清洋務重鎮,是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對外貿易大港。1895-1913年,在中國人創辦的近代企業中,武漢排名第二,創辦資本額亦位居第二。 此時的武漢已被觀察者艷稱東方之芝加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武漢城市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結束了。 1926-1927年北伐革命,更使得武漢進出口業務陷入停頓,外貿總額由上年的4.12億關兩降至3.06億關兩;貨幣的貶值也使金融業損失高達1.3795億元以上。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陳友仁宣稱,“武漢工商業倒閉在即,無形停頓者約有十分之六七!1938年,日機頻繁轟炸武漢:企業遷出250家,占總數的57%,敵機又炸毀了約12%的工廠,半年之內,企業損失近70%。 而交通格局的改變,也極大地挑戰了武漢的傳統區位優勢:隨著航運技術的改進,川滬得以直航而西南各省從此劃出武漢商業勢圈;隴海鐵路的通車,西北各省脫離武漢商業勢圈;而粵漢鐵路開通,湖南與武漢產生離心傾向,向廣州靠攏。貿易總額排名從19世紀末的上海、廣州之后的第三位下降到1931年的第10位。 武漢的第一次復興自新中國成立時始,而毛澤東對這座城市的偏好更是極大程度上加速了這個過程。 “一五”期間,根據工業建設的基本任務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思想,國家重點建設由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隨著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以及武漢長江大橋等重點工程的開建,武漢成為“一五”計劃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打通了京漢、粵漢鐵路,大大促進了南北物資交流,在運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由水運時代跨進鐵路時代。 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打造了“武鋼”、“武船”、“武重”、“武鍋”等一批響當當的“武”字頭企業品牌,而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對國民經濟布局進行了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加強了武漢的工業地位。 按照當時主管全國計劃工作的李富春的思路,“大三線”大致是以甘肅省烏鞘嶺以東、山西省雁門關以南、京廣鐵路以西和廣東省韶關以北的區域。顯然,30多年后以廣東、上海、北京為中心的三大經濟圈,都被圈在了“三線”之外,而武漢卻在這場包括第二汽車廠、葛洲壩工程、武漢青山火電廠等項目的“工廠再造”運動中受益匪淺。 可以發現,無論是張之洞推行“湖北新政”所引發的武漢崛起,還是毛澤東領導“趕英超美”所導致的武漢復興,都帶有鮮明的國防考量。 從1979年改革開放一直到現今,武漢依然走出了一個由盛而衰的軌跡,在國家經濟版圖中地位的重要性不斷下降。 改革開放之初,武漢市的綜合實力全國排名第四:20年過去之后,按照倪鵬飛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武漢都排在第14位上。 二次復興與非均衡發展戰略 湖北省財政廳科研所的周永松以為,武漢這20多年來的橫比下墜的主因是受累于我國分地域逐步對外開放的政策。 “第一批是以深圳為代表的四個經濟特區,第二批是以上海為代表的14個沿海城市以及海南島,武漢屬于第三批沿江沿邊的對外開放城市。前兩批開放,對武漢造成了顯著的負面效應——在經濟資源配置過程中,內地各種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技術知識資源向沿海開放城市流失。內地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也相應顯著下降。” 周還認為,武漢“天元”位置的喪失是其第二次衰落的另一個主因:“十幾座長江大橋的修建,長江黃金水道的退化,京九鐵路的貫通,公鐵運輸網的加密,武漢的區位優勢及其腹地資源優勢被大大攤勻! 而不久前主持完成了國家軟科學計劃重大課題《中部區域創新發展戰略研究》的武漢理工大學教授胡樹華以為,探討武漢這20多年來的衰落,不能脫離開中部塌陷的背景——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公開數據顯示,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和江西五省不僅經濟發展水平低,而且增長速度也很慢。 回顧1979年以來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過程,就是中部、湖北和武漢被不斷邊緣化的過程: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重點發展珠三角,80年代末期傾力打造長三角,90年代中期提出建設京環渤海,90年代末期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又提出了振興東北。雖然目前還存在中部經濟這個名詞,但中部諸省之間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聯系實際上已經解體——江西在加強和浙江、福建的經濟聯系,湖南主要是融入大珠江三角洲,安徽與江蘇、上海頻繁往來接觸。湖北和河南則是依舊徘徊。 中部的出路在哪里? 湖北省委政研室的肖玉明在2004年9月17日出版的《長江日報》上撰文,以為“湖北和武漢的第二次復興必須實施非均衡的發展戰略! 肖的觀點是,中央對全國區域經濟進行協調發展的思路,對于中部、對于湖北是一種戰略機遇,國家的政策配套必然是會跟上。肖還以為,談非均衡發展戰略,一方面是中央與中部省份、中央與湖北層面的思考,另一方面是湖北省和武漢市的協調。 肖在文章中指出,湖北省內各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在這種條件下若實行均衡發展,是非常不效率的而最終結果將只能是一起繼續落后。如果采取非均衡的發展方式支持武漢做大做強,則不僅所投入資源的配置可趨于帕累托最優,而且同等投入對周邊地區所產生的輻射、帶動作用也可能最大,也因而有利于實現湖北的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這個觀點其實在更早些時候已經被提出,但在省、市領導間一直沒有能達成共識。尤其在上世紀80年代初謀求直轄未果之后,武漢市與湖北省的建設規劃更是缺乏協調。 2003年以來,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振聲在多個場合以及專題會議上表示,實施以武漢城市群為基礎的武漢經濟圈,將是堅定不移的中心戰略!耙园盐錆h建成我國中部地區的金融業、制造業、信息和商業服務中心為目標,以武漢城市圈為基礎做成和做強‘大武漢’,使之形成強大的聚集力和輻射力,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使之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具活力的增長極之一! 在2003年11月9日舉行的“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劉福垣認為,規劃建設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家戰略,有助于解決中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矛盾。 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大年認為,武漢有條件也有必要建設成一個僅次于上海、北京的超大城市。他運用經濟地理學的對稱理論,判斷未來以武漢為中心,800-1000公里半徑將形成中國的特大城市圈。 “在塵埃里開出花來” 武漢的特別,總讓歷史學家皮明庥想起張愛玲的那句“在塵埃里開出花來”。 皮告訴記者,這首先在于它是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且優勢與分工都相對明確——武昌以科教文衛立鎮,漢口以金融商貿立鎮,漢陽則以制造立鎮。 武漢的特別,還反映在其二次衰落中并沒有表現為“商業和工業的同時探底”。 據統計,從1993年開始,武漢的社會零售總額一直以20%的速度遞增,商業占武漢市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在16%以上。2004年年初,國家公布國內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排名,武漢以854億元在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位居第5僅次于滬、京、穗、津。而世界銀行的最近一份對國內23個城市投資環境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武漢市場的貿易壁壘是最低的,“買全國賣全國”的開放意識一直傳承下來。 “武漢的商業不存在復興與否的問題,但工業化和城市化相對滯后的確存在!币晃皇懈邔酉蛴浾咛故。這位高層人士還告訴記者,回想武漢崛起時張之洞打造天下聞名“漢陽造”,再對比毛澤東時代“武漢造”成為年輕共和國的經濟支柱,武漢現今的工業地位實在算是非常尷尬:“國有企業蹣跚、民營企業不多而外資企業不大! 2002年下半年,市委書記陳訓秋提出“振興武漢制造業”,次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堅持工業興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漢陽建設成為武漢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決策。 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向陽也透露,一塊由長江、漢水、京珠高速公路外環線圍合成的368平方公里建設中區域——包含了現在的漢陽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蔡甸區一部分,被認為是寄托武漢工業二次復興希冀的所在。 而李憲生已是豪氣干云。在今年6月21日于香港舉辦的2004漢港經貿洽談會·武漢周開幕式上,李面對長江集團李嘉誠、新世界鄭裕彤、恒基兆業李兆基、嘉里集團郭孔演、九龍倉中國主席李唯仁、瑞安集團羅康瑞和世茂集團許榮茂等香港七雄大膽放話:“如果說二十年前的機會在深圳,十年前機會在上海,那么我可以自豪地說,最好的投資機會現在是在武漢!逼咝蹮o不動容。 俞振聲、陳訓秋和李憲生自有底氣:作為距離世界最大水利發電樞紐三峽大壩最近的大都市,其能源成本是上海的1/3;武漢乃至湖北有“千湖之鄉”美譽是我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工業成本是北京的1/8;而作為國家的地理中心,其交通成本是上海的1/4。人才儲備而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35所大學,中國科學院等3500多家科研設計單位及10所國家實驗室,使得武漢緊隨在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國第三。 鐵道部的規劃顯示,武漢2010年之前將成為中國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四大樞紐城市之一(另外三個是北京、上海和廣州),屆時武漢至廣州只要4個小時,而經合肥往上海時間也將較現在縮短2/3。而從交通部得知,為順應重工業時代來臨,一項復興長江“黃金水道”的計劃正在啟動,位于重慶、上海之間的武漢也將是“春風又綠”。 “趨勢已成,必將自我加強!蓖猩酱蟮郎系奈跞寥肆鳎晃粊頋h考察的香港貿易發展局官員在402里激動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