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進入都市圈需要政府更強有力的作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09:33 新京報 | |||||||||
“大白菜在地里堆得跟墳頭一樣,就差把我們埋進去了。”聽著農民如是說,看著圖片上農民辛苦種出的大白菜成堆地爛掉,筆者的心很酸。(12月12日《新京報》) 京津唐都市圈、京津冀經濟圈的提法已被炒了十多年,關于三地都市發展要注重“企業生態環境”、“為龍頭服務”、“謀求對外合作”的觀點,也被專家反復論述。然而,經濟圈、都市圈靠什么“圈”起來?筆者認為,在地域相近的前提下,應該靠資源和產業的
在信息互動方面,對菜農來說,最重要的是由需求和供給形成的價格信息。據北京市農業局蔬菜處統計,2000年北京冬儲大白菜的上市量為8.4億公斤,但2003年已降至6.4億公斤。 這表明北京市民對過冬大白菜的需求已減少。然而菜農可能對這些需求信息的變化并不知情。另一方面,原北京市政府蔬菜顧問團團長認為,北京市農業局可以知道北京的種植面積有多大,大概的產量有多少,但不知道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產量如何。這反映了需求方對供給信息的缺失。 個體菜農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缺乏信息,生產必然短視和盲目。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應從都市圈資源整合的高度構建信息服務體系,幫助菜農根據市場的變化選擇是否生產以及生產多少大白菜。在資源互補方面,僅僅依靠市場價格杠桿調節也不夠。市場調節本身的滯后性,農民處在信息和資本不對等的弱勢地位,以及市場調節會造成農產品的浪費和損失等,這些決定了放手把農民作為個體完全推向市場是不明智的。 把農業推進都市圈,政府可做的還有很多。比如發展配套行業,構建農業保險和損失賠償體系等,目的是要讓農產品發生過剩或遭遇天災的情況下,農民能有路可退,而不是望天悲語。 □胡俊(北京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