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三年 農業發展良機與危機共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8日 18:49 新周報 | |||||||||
《新周報》特約記者 匡吉 文/圖 2004年12月5日,一大早,平原上起著大霧,安徽泗縣的農民周明濤早早出了家門,他要到村里的水利工地上出工去,這種工幾乎年年農閑時都要攤派下來,但今年,大伙兒的心情都不錯,今年增產又增收,大家搞水利都積極了許多。
棉花大掉價,WTO惹的禍? 說到入世,周明濤覺得好像沒什么,“今年我們里這風調雨順,小麥賣到7毛4一斤了,去年才5毛多”。但是棉花的行情很糟糕,“去年3塊5毛多,今年就2塊多一點”,至于為什么價格會跌得這么慘,他不知道。 而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2004年1∽9月,中國進口棉花達179萬噸,2004年全年的配額不過189.4萬噸,配額使用率已經達到94.5%,棉花是配額使用率最高的大宗農產品。 但是,能否因此將棉花的大降價歸咎于進口,繼而歸咎于入世呢? 農業部一位官員表示,“這樣的因果推論可能太簡單”。他認為,市場經濟,說到底是市場說了算,WTO,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要素。“2003年1∽9月,棉花進口了64萬噸,當年配額總量為85萬噸,配額完成率只有74.7%,由此可見,給了配額用不用,用多少,主要還是得看市場情況”。 今年的中國棉花大降價的背后是世界棉花的大降價,“國際棉價也從去年的70美分/磅一路下跌,至11月15日,已停留在47.7美分/磅,相當于8686元/噸,價格跌幅達30%之多”,從這個角度上講,“加入WTO,關稅壁壘的消失,大量的棉花進口確實直接損害了中國棉農的利益,但卻間接增加了中國棉紡織工業的競爭力,總的來說,利大于弊”。 中國蔬果暢銷及標準的苦惱 與中部省份安徽的農民對WTO沒什么感覺相比,東部省份山東的農民就感覺豐富了許多,這種感覺直觀而具體。作為臨近韓國、日本的省份,WTO令山東農民受益匪淺。大蒜、白菜出口大增,而蘋果出口也捷報頻傳,據煙臺市農業局果品工作站的王站長介紹,蘋果主要是銷往東南亞的。 韓國農水產流通公社(一家政府機構)的高代表作為中國蔬菜和水果的消費者,也從側面證實了WTO對山東蔬菜出口的積極作用。“隨著這幾年(韓國)經濟不景氣,大家買菜也就講究不了那么多了,就像中國人一樣,你們買東西,好像也不大講哪個國家的吧”。 中國加入WTO后,也為山東水果走向世界打開了大門。出口量激增,也帶來了新問題。王站長現在就為各國標準的雜亂而苦惱。“我們工作站要為許多企業做培訓,要承擔許多出口水果的農藥殘留物的檢測工作,但水果出國,就得符合各國標準,但各國標準又不一樣,這方面要耗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像我們這樣的工作站,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真的有危機在等著我們嗎?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鳳陽的縣委書記,許國自稱“出身農民”,幾十年來,由于工作關系,他一直在思考農業的問題,他認為,WTO對中國農業的影響是雙向的,對不同地區,影響也有大小的區別,“我們鳳陽,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量很小,所以,光從現在的數據變化上看,WTO對鳳陽的影響并不大”。 “但這只是表象,實際上,WTO的影響雖然比人們預料的要小,但這就像藥一樣,有的立刻有效果,有的勁在后頭,WTO對中國農業的影響雖然滯后,但終究要表現出來。”許書記的觀點,與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市場與貿易研究室副主任韓一軍的說法異曲同工。 作為中國赴日內瓦參加多哈農業問題談判的代表團的成員,韓一軍表示,2001年12月11日中國入世,此前社會各界普遍認為,中國農業將要遭到較大沖擊,但入世3年,大家發現,沖擊并不大,“原先的理論中假設太多,每一種計算模型都是在盲人摸象”。 “但滯后的作用正在顯現出來,我們應當做好適當的思想準備,以前想得太嚴重是個錯,現在如果想得太輕松,也是一樣的錯。” 在所謂“后過渡期”(2004∽2006年),隨著配額的提高乃至取消,中國農業會不會遭到重創,出現危機呢? 一位前中國政府派駐聯合國相關機構的官員私下里表示,危機還不至于出現。 根據中國入世協議,在“后過渡期”,我國農產品關稅配額數量將達到最高點:小麥963萬噸、大米266萬噸、玉米720噸、食糖194.5萬噸、棉花89.4萬噸、羊毛28.7萬噸、毛條8萬噸,“盡管絕對數字在大幅增加,但還應當將做橫向的比較,就是要放到中國市場總的存量里比較”。 他認為,這些項目中,小麥和玉米的關稅配額量占中國國內生產量的比例較高,分別達到了10.7%和6%,“但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近4年來,中國糧食缺口一直在8%左右,也就是說,我們每月有3天在吃進口糧,我們吃出了危機了嗎?” “我很擔心危機論又是一場輿論的概念運動,危機何在?”他反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