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命帶來洗牌 誰是中國彩電業的王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8日 14:20 中國經濟時報 | |||||||||
彩電業每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都帶來洗牌的現象可以形象地描述為“品牌減少規律”,未來幾年中國彩電企業將只剩3-5個,誰能生存到底,誰將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品牌 北京數字華夏家電產業研究所
2004年即將過去,在中國彩電業沒有什么能比“平板電視”更吸引眼球,以“平板”為軸心,來自國內外的企業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表演。 海信、康佳、TCL、長虹、創維等中國企業認為平板電視將激活中國彩電業的春天都準備以此為契機,做國內彩電業的老大,進一步成為一個世界級家電品牌。其中,海信還在全球范圍內統一啟動全新的品牌推廣戰略——以“Hisense Anyview”代言平板電視。 業內通常把液晶、等離子、背投等厚度小于18厘米的電視統稱為新平板電視。以新平板電視為代表的新平板主義將會給中國彩電業帶來什么? 中國市場的最后洗牌 中國彩電業發展經歷了3個時期,即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導入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成長期,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成熟期。經過三個時期的發展,中國彩電企業從幾百家減少到目前的不到10家。這三個時期都貫穿著一個明晰的主線: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會伴隨著市場的洗牌,而技術則是圍繞屏幕顯示展開,方向是平板化、大型化、高清化和多媒體化。 北京數字華夏家電研究所研究人員認為:每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都帶來洗牌的現象可以形象地描述為“品牌減少規律”。未來幾年中國彩電企業將只剩3-5個,誰能生存到底,誰將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品牌。 2003年中國市場等離子和液晶電視銷售量為10萬臺,同比增長200%。GFK預計,未來三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容量將呈幾何級數的倍數增長,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70%,2005年會突破100萬臺,市場規模130億以上,占據整個彩電市場的80%。 平板電視市場放大到全球,則更不難理解巨無霸們對平板的狂熱豪賭。 美國研究調查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稱,2004年全球平板電視的銷量將達到900萬臺,2007年將超過2700萬臺。岡三證券的電子產業分析人士認為,全球平板電視潛在需求量為1億臺。按照5%-10%的利潤,全球一億臺平板電視有1萬億左右的規模,利潤500-1000億元,其中2005年中國市場利潤將超過10億元。 不妨把涉足屏、模塊和整機生產的夏普、松下、三星等品牌作為第一梯隊,中國企業作為第二梯隊,微軟、摩托羅拉等新軍算作第三梯隊。第一梯隊是中國企業最可怕的對手,特別是日韓企業。中國在這些企業眼里已經從工廠成為市場,松下集團負責人說,真正的全球性企業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進入中國市場。而韓國企業則采取“戰略性虧損”策略,LG和三星2003年都進入了中國彩電市場前10名。 第三梯隊的加入,拉低了整個平板電視市場價格,更增添了濃重的豪賭色彩。美國PC廠商蓋特威在2002年底就推出了3000美元的42英寸等離子電視;微軟提出無縫計算的概念,英特爾發力LCOS背投,這兩個大鱷都曾表示數字平板電視會在將來給整個IT產業提供比較大的利潤增長點。 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海信集團營銷總經理楊云鐸說,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新產品開發出來應該有非常大的利潤來消化前期大的技術投入和固定資產投入,而惟有在平板電視上似乎沒有起到這個作用。三洋公司副董事長井上洋說,中國電視業從價格競爭層面上升到技術等綜合實力的較量是必然趨勢。 技術的革命性更新換代,充滿火藥味的競爭,終究會引發行業的洗牌,對中國市場而言是最后一次洗牌,也是中國企業成為世界級強勢品牌的最后一次機會。 中國企業的資本 面對平板電視帶來的巨大機遇和挑戰,中國的彩電企業有什么資本能在這場豪賭中勝出并成長為世界級巨頭呢?答案是內練內功,外求政策。內功的直接表現是速度,速度背后是規模、技術等的積累、本土化優勢、國際競爭力。政策上則需要國家宏觀戰略指導和對產業進行有計劃扶持。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廣大、多元而又不平衡的市場,市場結構和購買偏好都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的彩電企業在認識市場、感受競爭和理解消費者方面都非常深刻。本土化優勢還蘊涵著成本優勢、配套資源優勢:中國已經形成了技術、經營、管理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擁有一大批適應現代化生產的產業工人,第二代工人更是技術和文化的“雙料小將”。波士頓咨詢公司在今年8月26日公布的最新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會很快消失,如果將產品部署在中國,企業將可實現每年大約10%的成本改善;在配套資源方面,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立起以整機為主體、配套元器件為支撐、品種規格基本齊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彩電工業體系,彩電產品零部件品種和成本在全球范圍內極富競爭力。 立特集團創新管理公司總裁RonaldJonash說,中國企業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強的成本優勢,現在更重要的是把成本和創新管理結合起來,這樣可能在國際市場真正無人可敵。而中國企業早就開始了內部管理體系建設,康佳實施了麥肯錫的咨詢建議,長虹啟動了ERP系統,海信強化零庫存管理和質量管理,現在又大力推行TPI/TPM管理,并為之增添了自己的特色。除了管理,中國企業在規模和技術的積累也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在規模上,中國的彩電企業已經成為能夠抵御一定風險的大船。 在技術方面,中國企業把速度發揮到了極致。長虹和海信等企業都有35年的技術厚度,海信等離子對比度達到5000:1; TCL開發出全球最薄的17.4厘米的DLP背投電視;康佳開發成功了55英寸液晶電視和76英寸等離子電視,并準備以2倍速甚至3倍速推動平板電視的快速普及,使平板電視的國內總銷量2008年突破1000萬臺。 正是有了管理、規模、技術等的積累,中國企業不再滿足擁有正在逐漸消失的本土化優勢,而是努力實現國際市場本土化,海信出口的32款液晶電視產品能夠完全根據當地標準和語言習慣進行產品覆蓋。平板時代的中國企業正吹響由國際化向國際級強勢品牌進軍的號角。 除了企業自身修煉內功,國家政策傾斜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也大有裨益。如對產業戰略進行有效指導,建立行業組織協調溝通機制,促成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推動政產學研的技術協同創新等。現在重要的是把企業、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聯系起來,建立企業的科學家制度,實現科學研究市場化,技術市場科學化,對研究成果和市場進行高效對接。 面對真正的大考,中國彩電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