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總結:回顧影響2004年國際油價的因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3日 10:37 中國石油報 | |||||||||
中油網消息: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 夏鵬) 2004年,全球原油市場的供需處于非常脆弱的狀態,而技術性因素、基金買賣的投機因素更為全年油價的上漲提供了動力和支撐。 一、供需更趨于脆弱
綜合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IEA)每月發布的石油市場月報(1-11月)可以看出,2004年的全球原油的日需求量約在8210萬桶-8240萬桶。全球日供給量在8340萬桶-8460萬桶。其中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今年的原油日供應量約為3000萬桶左右,其余的5000多萬桶來自于俄羅斯、墨西哥等非歐佩克國家。從表面上看,2004年供需基本保持平衡,而且供應比需求還多130萬-220萬桶。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平衡關系已變得極度脆弱。 首先,全球需求在不斷增長。根據包括國際能源機構在內的多家權威機構預測,全球原油日需求每年將以約150萬-200萬桶的速度增加。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全球石油需求2004年大約為8240萬桶,2010年將漲至每天9000萬桶,2030年將增加至1.21億桶。 與此同時,原油供應的前景則不那么樂觀。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油生產組織,歐佩克是原油生產增長的希望。但是,種種統計(包括歐佩克自己的統計)都顯示,該組織的產能已接近極限,剩余生產能力已幾乎全部用盡。幾年前分布在委內瑞拉、伊拉克和印度尼西亞的約1/3的剩余生產能力已經沒有了。隨著需求不斷增加,另外2/3的剩余生產能力也已幾乎達到生產極限。綜合各種不同的估計,歐佩克目前的剩余生產能力只有每天50萬至100萬桶。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剩余的增產空間了。歐佩克現任主席普爾諾莫已多次表示,該組織的產能已接近極限。從非歐佩克產油國來看,最近幾年非歐佩克國家的供給增長主要來自前蘇聯地區。但是由于基礎設施的原因,這些國家進一步增產的可能性極其有限。據預測,在未來幾年中,這些國家的增產幅度不會超過每天100萬桶。雖然其他非歐佩克國家中也有新油井開始產油,但原來的老油井卻在迅速減產,也就是說,未來非歐佩克產油國產量的凈增長會很小。從目前情況看,全球原油剩余生產能力只占日需求量的1%。而專家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要實現原油市場供求關系均衡,保持油價基本穩定,必須有4%的剩余生產能力作后盾。然而,如何找到短缺的那“3%”,世界主要產油國和消費國目前均一籌莫展。 二、技術性因素 地緣政治、突發事件支撐和拉高油價 1.中東地區的沖突。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蘊藏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但是位于該地區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這兩個重要的產油國今年并不太平,使國際市場對該地區原油供應的安全問題感到擔心。 在美伊戰爭結束后,伊拉克經常出現暴力和破壞活動,導致該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時斷時續。伊拉克戰前的石油日產量約為220萬桶,但是不穩定的局勢使該國的石油生產難以得到保證。 沙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今年該國多次遭受恐怖分子的襲擊,其中在5月29日,沙特東部石油城市的外國石油公司和居民區遭到4名武裝分子的襲擊,造成22人死亡,其中多數為外國人。這一事件一度使市場對沙特的供應安全感到擔憂,導致油價在隨后幾日暴漲。 此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持續不斷的暴力沖突使中東地區的原油供應問題一直籠罩著一層陰影。 2.尼日利亞局勢 尼日利亞是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非洲第一大石油生產國。今年9-11月份,先是該國的反政府武裝威脅要發動“全國范圍”的襲擊。此后,該國最主要的工會間組織尼日利亞勞工大會又向政府發出了最后通牒,稱如不滿足其降低油價的要求,就將進行一場規模浩大的罷工。尼日利亞的不穩定局勢使2004年的國際原油市場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3.“伊萬”颶風 自從“伊萬”颶風經過之后,墨西哥灣的石油生產有一部分難以恢復。正常情況下,墨西哥灣石油產量是每天170萬桶左右,但現在其產量減少了約30%。颶風在9月中旬肆虐了美國的墨西哥灣沿岸,而這里集中了美國1/4的石油設施。市場擔心,颶風導致的產能減少問題可能會使本已較低的美國石油庫存再度降低。 4.尤科斯事件 俄羅斯最大的石油生產企業尤科斯石油公司的稅務案無疑是2004年油價上漲的一股重要的推動力。自從7月份該公司可能被迫停產或者停止出口的消息傳出以來,國際市場油價在7、8、9這3個月一路上漲,市場對尤科斯公司石油供應的擔心是支撐價格上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尤科斯公司產量的75%用于出口,每天接近170萬桶。 5.其他因素 挪威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國,該國在今年9月份和10月份發生了石油工人罷工事件;美國總統布什11月初在大選中勝出,使市場擔心其在中東地區推行的強硬政策會危及石油供應安全。 在上述的一些因素中,除了“伊萬”颶風已經結束,其他問題的解決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預計,在新的一年中,這些因素將會給油價的變化帶來更多的變數。 三、基金進場直接導致油價暴漲 基金雖然不是行情的創造者,但它是趨勢的忠實跟隨者和推動力。在疲軟的股市、債市投資收益令大型機構投資者失望之時,不穩定的石油市場吸引了以前較少涉足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大型對沖基金。而對沖基金的進場直接導致了油價暴漲。 2004年石油價格一路飆升,多數觀察家認為是各種國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尤科斯公司陷入絕境、伊拉克和委內瑞拉局勢動蕩不安等等。但是另一個不應被忽視的因素是對沖基金的推波助瀾。 并不是說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沒有超過預期,也不是說恐怖主義威脅和中東暴力沖突沒有使已經接近上限的石油輸出系統更加吃緊。但是一個基本上問題是:這些消極的因素引起了對沖基金、經紀公司和其他金融玩家給石油市場帶來劇增的壓力。它們在推動石油價格飆升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 例如在8月中旬的15個交易日中,有14個交易日的原油期貨價格刷新了最高紀錄。石油大亨皮肯斯投入了50億美元狂炒原油期貨,他的資金在8月初國際油價處在每桶45美元時入市。這股新注入的力量讓停留在石油期貨市場的對沖基金聲勢大增。在8月下旬油價從每桶50美元下跌至42美元時,有2/3的對沖基金選擇了撤出市場。當時,這些對沖基金獲益最少也在10億至20億美元。但眼光獨到的皮肯斯并沒有完全撤出這個市場,而是在油價跌到每桶42美元時投下更多的資金做多油價。受其影響,各類基金在9月中旬再度涌入,在10月中旬使油價創出歷史最高記錄。 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原油期價上漲中獲利頗豐,導致一些最有影響的投資銀行也紛紛增加在原油期貨上的籌碼。5月份,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銀行出資9.32億美元,購買了加拿大皇家石油公司2007-2010年期間開采的一半石油,大約3600萬桶。8月20日,摩根士丹利又花7.75億美元獲得了一家石油公司未來4年2400萬桶原油的購買權。高盛集團也從一家石油公司手中購買了1000萬桶原油。 新一輪對原油期貨的投資推高了油價。從9月初開始,基金的凈多單在不斷地增加,截至9月14日的這一周基金的凈多單僅有13198手,經過短短的2周時間,至10月5日凈多單已經驟增至37179手此輪行情的最高值,期間油價被從42美元迅速地拔高至50美元以上,而基金占總持倉的比例也在不斷擴大,從28%增加到31%。隨后,在10月6日以后的兩周里,基金的凈多單有所下降,但是基金占總持倉的比例幾乎沒有多大變化,仍保持在31%,表明基金在逐步地獲利回吐,所以原油價格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還在持續地上漲,直至10月26日油價創出55美元的最高記錄。 在油價創出新高之后,基金突然加大了退場的力度。其凈多單一下子從20963手急劇減少了15000手,比之前的一周減少將近25%,基金持倉占總持倉的比例也下降了3%。于是油價也立即從高點跌落。 據估計,目前有200多只對沖基金活躍于能源交易市場。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總裁羅德里格斯指出,世界原油日供應量為8400萬桶,但是期貨市場上的交易量卻達到1.2億到1.6億桶,“正是這種紙上交易造成了油價的暴漲”。 美國石油工業研究基金會會長拉里.戈爾茨坦說,商品指數基金和對沖基金“是進入市場的新生力量,對油價的上漲勢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價格的起伏波動對投機者來說很有吸引力,因此好消息的影響縮小了,而壞消息則導致價格上漲。 華盛頓PFC能源咨詢公司的市場分析師塞思.克蘭曼說:“隨著油價從一桶40美元多點猛漲到50美元左右,紙合同市場已經脫離了基本規律。沒有出現短缺,汽油價格略有下降,而原油價格卻漲個不停。” 貝爾—斯特恩公司的資深石油分析師弗雷德.勒弗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投機充斥著石油市場。恐慌影響了石油價格,這種擔心最初是由去年伊拉克石油生產中斷引起的,如今一個小油田宣布因維修暫時停產這樣的常規做法也會引起恐慌。” 從近期基金的持倉結構來看,原油這波上漲行情已經結束。基金尤其是大型對沖基金在11月初大規模退場之后,短期內不會很快再度入市。從對沖基金的特點來看,他們正在等待時機,等待適合發動行情的時機,尋找炒作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