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安全體系面臨八大考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3日 07:55 中國經濟時報 |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提高食物供給總量、增加食品多樣性以及改進國民營養狀況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食品安全也有了明顯提高,不過,在近期公布的《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中也清楚地指出,“必須看到,長期以來,中國的食品供應體系主要是圍繞增加食品供給數量問題而建立起來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在農業投入品供給、產地環境、動物防疫體系、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以及銷售等環節仍然存在安全隱患,假冒偽劣食品屢禁不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屢有發生,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檢測體系、認證體系等方
由此,《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中指出,我國食品安全體系面臨八大難題。 微生物污染成為影響中國食品安全的罪魁禍首 研究報告認為,微生物污染包括細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以億計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各種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飲水。 衛生部官員表示,2000—200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對全國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產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狀況進行了連續的主動監測,結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仍居首位,占39.62%,化學性食物中毒占38.56%,動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均在10%左右。在微生物污染中,細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廣、影響最大、問題最多的一種污染。在食品的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由于原料受到環境污染,殺菌不徹底,貯運方法不當以及不注意衛生操作等是造成細菌和致病菌超標的主要原因。 投入品供給、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等環節存在安全隱患 報告指出,濫用或不當使用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致使農產品藥物殘留及有害物質超標。在中國殺蟲劑中,有機磷農藥產量占70%,在有機磷農藥中高毒品種的產量又占70%。獸藥安全性較低,濫用和超標使用現象嚴重。飼料中添加違禁藥品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農業環境污染,直接造成了食品中重金屬含量超標。 重大動物疫情頻繁發生,直接威脅人民健康。由于防疫機構不健全,手段落后,檢驗設備不完善,中國畜牧業疫病時起時伏。一些疫病重新抬頭,呈地方性流行或流行性發生。同時,新的疫病不斷出現。目前中國動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呈現范圍擴大的趨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認為,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等環節仍然存在安全隱患。從生產環節來看,農戶生產規模狹小,經營分散,農產品分級和包裝技術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難;在食品加工環節,大量家庭作坊式的小型食品企業根本不具備生產合格產品的必備條件;在流通過程,由于包裝、儲藏、運輸等設施落后和管理不善,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食品攤販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由于監管跟不上,從而成為傳染病的傳播中心。 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說,食品流通環節涉及面廣,兼顧難度大,目前中國食品經營企業達300多萬家,相當一部分經營管理落后,缺乏必要的設施,一些食品批發市場因缺乏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從而使造假者有機可乘。 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認證認可體系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適應性 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課題組人員認為,許多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沒有以風險評估為基礎,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都亟待提高。中國目前絕大多數食品標準還屬于非常具體的質量指標與衛生安全指標相混合的食品標準,造成監督困難,消費者也缺乏判斷依據。標準體系仍不完善,很多重要標準尚未制定出來。相當一部分標準遠低于國際標準。 韓俊表示,中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眾多,分屬不同部門,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低水平重復建設情況比較普遍。食品安全多頭檢驗、重復檢測問題突出,浪費投資,加重了企業和農民的負擔。 同時,食品認證體系多頭管理、多重標準、重復認證、重復收費等問題還沒有解決,認證體系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發揮。 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部人士認為,安全問題的解決必須具備完整的食品生產鏈,從農場到餐桌,或從船上到喉嚨,有效控制的關鍵點可能是在農場存在問題或在零售環節上。在這一原則下,目前多數食品安全系統是不完整的,從而在一些情況下導致食品安全系統失效。 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 在論壇會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認為,中國在食品管理上形成了多部門管理格局,而且不同部門僅負責食品鏈的不同環節。職責不清、政出多門、相互矛盾、管理重疊和管理缺位現象突出。為了更好地協調各部門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國家成立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部門職能交叉和管理活動缺乏一致性的問題。 中國雖然有關于食品質量的總體性法規《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農業法》和《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但這些法律對食品質量安全僅做了一些概要性規定,沒能充分反映新形勢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現有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法律或法規,相互間協調和配套性差,可操作性不強。 食品安全科技成果和技術儲備不足 研究報告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的食品科技體系主要是圍繞解決食物供給數量而建立起來的,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相對較少。目前還沒有廣泛地應用與國際接軌的危險性評估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現行食源性危害關鍵檢測技術仍然比較落后。中國食品安全控制技術還比較落后,清潔生產技術和產地環境凈化技術缺乏且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導致環境污染嚴重。 目前,中國開發新型農藥、化肥、獸藥、飼料、食品添加劑、調味劑等投入品的能力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新產品、新技術、飲食習慣變化以及新的產銷方式給食品安全帶來了潛在威脅 近年來,中國新的食品種類主要為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沒有經過危險性評估的前提下,就已經在市場大量銷售。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給國民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但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劑、包裝材料與保鮮劑等化學品的使用是比較多的。保健食品不少原料成分作為藥物可以應用,但不少傳統藥用成分并未經過系統的毒理學評價,作為保健食品長期和廣泛食用,其安全性值得關注。 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一方面給食品行業的發展帶來非常好的機遇,但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不確定。判斷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必須以風險分析為基礎。目前,受管理、商業、社會、政治、學術諸多方面的限制,科學的統計數據很難獲得,對轉基因食品進行風險分析非常困難。這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外出就餐的機會增多,生冷食物、動物性食物、煎炸燒烤食物增多。由于技術跟不上,常常導致許多新的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仍然對中國食品安全構成明顯威脅 近年來,我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屢有發生,而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是衡量食品安全狀況的直接指標。食源性疾病是中國的一個重要致病來源,也是食品安全問題最直接的表現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部人士認為,在公眾健康的條例中,食源性疾病常常不受重視,主要與兩個因素相關:一是復雜的、常常低效率的、不系統的和過時的食品安全系統常常不能將食品污染和疾病直接聯系起來,這就導致不能根據食源性疾病的風險來優化控制點。二是對于高效處理食品安全問題的比較低的行政意向常常是由人們過低估計疾病與其引起的經濟負擔,以及疾病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所導致的。 目前,由于監測網絡體系不健全,中國尚無確切的食源性疾病發病率的統計數據。但從世界各國總體情況來看,食源性疾病發生率是比較高的。即使是在食品安全水平相對較高的發達國家,每年有1/3的人口患上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報告是反映食品安全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WH0估計,發達國家食源性疾病的漏報率在90%以上,而發展中國家則為95%以上。從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中國每年食物中毒報告例數約為2萬—4萬人,但專家估計這個數字尚不到實際發生數的1/10,也就是說中國每年食物中毒例數至少在20萬-40萬人。 按照衛生部提供的統計數字,中國最近幾年的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出上升趨勢。2003年衛生部共收到全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與2002年比較,重大食物中毒的報告起數、中毒人數、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196.1%、80.7%、134.1%。衛生部門近年的監測結果表明,從食品種類來看,動物性食品是中國主要的食物中毒原因食品,其中以肉及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多,為21.88%;其次為水產品占10.11%。中國的食物中毒主要發生在集體食堂占27.1%和飲食服務單位占23.6%,家庭和食品攤販各約占10%。 課題組人員提醒,目前,使用有毒有害物質生產和加工食品的現象仍然存在;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一些食品,特別是乳制品營養指標和成分含量達不到要求;食品制假售假違法活動屢禁不止;食品標簽不規范等等均對我國的食品安全造成隱患。 食品安全問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報告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導致的經濟損失是非常大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直接制約了中國食品出口。我出口食品多次在國外發生退貨銷毀事件,不僅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嚴重損害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而在技術貿易壁壘中,食品安全衛生又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從國際上的教訓來看,食品安全問題在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給民眾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懼與心理障礙。問題嚴重時,還影響到消費者對政府的信任。從2004年禽流感事件來看,食品安全事件與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對政府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表示,將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國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全面實施農產品認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