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擔保業洗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9日 16:28 《全球財經觀察》 | |||||||||
10月28日的“中國擔保論壇”上,中國擔保業的不良現狀又一次浮出水面。面對日益泛濫的違規擔保以及可能引發的系統風險,一場清掃擔保業的行動正在全國范圍悄然展開 文|楊鵬 短短兩年間,國內擔保機構就從2002年底的800余家發展到目前的4000家左右。據悉,
本指望發展擔保業能為銀行信貸加上一把鎖,卻反而加劇了銀行不良資產的生成。面對日益泛濫的違規擔保以及可能引發的系統風險,一場清掃擔保業的行動正在全國范圍悄然展開。 銀監會的逐客令 8月中旬,中國銀監會上海監管局的一份文件《關于進一步規范中資商業銀行與擔保公司授信業務合作的通知》,發送到上海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等金融單位并傳至部分擔保機構。 《通知》指出上海市商業擔保公司在資本金不實、擔保能力不足、抗風險能力偏弱,乃至幫助企業“造假騙貸”和“不當融資”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要求各商業銀行在與擔保公司開展業務時,“嚴格審查擔保公司的資質”,從源頭上防范和規避可能出現的信貸風險。 據悉,此前銀監會曾在全國金融系統召開相關會議,其他省市商業銀行也接到過類似文件。 “銀行對擔保公司的資質審核,導致眾多擔保公司爭搶銀行有限合作名額的嚴峻局面,”上海銀基擔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韋明指出,“擔保公司的生存空間正受到嚴重挑戰。”一家銀行最多只能與三五家擔保公司合作,而上海的擔保公司目前已達200家,銀行驟然收縮信貸合作的口子,必然導致相當一批擔保公司喪失業務來源,從而引發擔保業的大洗牌。 依附銀行信貸的擔保公司,生存空間很有限。作為專門為借款人融資提供擔保的機構,擔保公司的主營業務與銀行的某些信貸業務基本雷同,因而一開始就處境尷尬。擔保公司只能在銀行不愿意做的高風險領域開展業務——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盡管這正是國家推動擔保業的初衷,但是擔保公司業務局限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中小企業,收益比銀行低2~3個百分點,管理水平更難與銀行相提并論,擔保公司如果純粹經營這項主業,“100個公司100個倒閉”。上海某銀行一位審批部老總斷定。 為了贏利,即便是財政撥款的政策性擔保公司,也紛紛涉足實業投資、購并貿易、資產管理、財務顧問、投資理財等業務。一些由企業或自然人出資的商業擔保公司更是乘機干起了關聯擔保和造假騙貸的勾當。一通“胡鬧”之后,資金實力和代償能力普遍不足的擔保公司終于引起銀監會的高度警覺,為了消除潛在的巨大風險,銀行開始篩選合作伙伴,驅逐害群之馬。 眼下,各大銀行由風險部老總親自掛帥,正對滬上擔保公司的資質展開評審。一旦發現違規經營或不能履行擔保義務的擔保公司,就將其列入銀行同業公會的“黑名單”,永世不得超生。 政策與市場的悖論 “中國擔保業生存危機的核心問題,是基本上沒有搞清楚政府推動的政策性擔保和市場客觀需求的商業性擔保的區別。”在10月28日的中國擔保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 中國擔保機構的批量發展始于1998年。作為政府推動的財政性金融機構,擔保公司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增加中小企業的信用,彌補其資信不足的弱點,從而大量發展中小企業,創造工作崗位,進而為國企改革解決職工下崗分流的難題。 “國外所有的擔保都是官方的,政府通過擔保推動市場不能推動的東西。”早年留學哈佛的陳韋明介紹說。中小企業的信貸擔保只靠保費收入是難以為繼的,一定要有補貼。但是擔保公司如果按照財政補貼的政府機構運作,容易形成浪費和低效率,必須是市場和政策的結合。 但是在1998年的討論中意見很不一致。有的強調政策性,有的強調商業化運作,要求擔保公司在政府補貼之后,完全按照商業性金融機構一樣運轉。最終形成兩種傾向,一是政府指定的擔保機構,由財政“打強心針”,重點支持風險較大的選定企業;二是完全商業化經營,政府完全不出資,或者出資一次,由于資金規模太小,這些擔保公司很難行使擔保職能。 彭志堅是南昌一個私民營企業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同時還擔任南昌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該中心有一個投資公司和兩個擔保公司。“如果不考慮贏利可能還慎重一點,為了維持開支,即使有風險也不得不做。”彭志堅說。 彭志堅已經遭遇到一個330萬元的代償案子,業主經營不善跑掉了,只留下一些不動產。彭志堅動用歷年風險補償金,付給建設銀行330萬元。當初是按不動產的70%做的擔保,等到還清銀行欠款、員工工資、客戶貨款后,還有沒有330萬元,彭志堅一點底都沒有。“我們搞了三年多,積累了不到200萬元的風險補償,很可能這一錘子就進去了。”彭志堅說。 由于政府沒有采取很有力的措施,信用擔保機構靠做中小企業的擔保很難維持,中小企業這一塊一直做不起來,但是市場對商業性擔保的需求卻迅速增長,尤其是隨著宏觀調控的逐步深入,許多中小企業的融資發生很大困難,一部分信貸擔保機構演變為變相的融資機構,充當中小企業的融資中介,甚至以擔保業務為幌子違規進行資金運作,幫助企業融資。 “國有銀行想貸而政策不允許貸的關系戶,和擔保公司組合一下就貸了,這就是為什么全國現在會有4000家擔保公司的原因。”一位擔保公司老總指出。這些擔保公司沒有幫助控制風險,也沒有準備控制風險,“之所以貸了是因為當初就是形式,或者是有貓膩”。 一些房地產企業或者上市公司,自己開設擔保公司并隱藏關聯關系,給自己的項目或上市公司擔保,聯手從銀行套取資金,已經成為這些企業躲避宏觀調控的新動向。“兒子給老子擔保”,風險控制根本無從談起,甚至發生多起惡意騙貸并隨即蒸發的圈錢丑聞。參與類似金融舞弊的擔保機構,是擔保業最大的“蛀蟲”,也是此次銀監會重點驅逐的對象。 投行新動力 劉新來的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中投保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擔保機構,銀行資質審核對中投保的影響不會很大,但是這樣的擔保公司畢竟不多。“整個上海,真正好好在做的擔保公司數量很有限,”陳韋明斷定,“未來三五年后,目前上海的200多家擔保公司,能夠存活的可能也就少數幾家。” “深圳100多家擔保公司中,能夠正常開展業務的也就三家,其他都不成規模。”深圳市高新技術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唐應元介紹道。依托政府背景的深圳高新技術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是深圳最大的擔保機構,年擔保額達十幾個億。“擔保機構僅僅靠保費無法生存,我們主要是靠創業投資。”唐應元同時指出。 銀行資質審核的傳統評判標準,是看擔保公司的資本金是不是雄厚,主業是否突出,有沒有投行、理財等其他混營業務。銀行在選擇擔保公司時,要求擔保公司只能做擔保,“這其實是一個誤區”,一位負責資質審核的銀行界人士指出。他認為,資本金這些指標不能反映擔保公司的優劣,主業之外的投行業務反而是擔保公司存活的關鍵。 因為僅僅為擔保而擔保,擔保公司無法與老牌的銀行競爭,遲早會死掉。但是擁有一定投行實力的擔保公司,卻能夠借助投行資源填補擔保方面的不足。投行業務還能使擔保公司與分業經營的商業銀行實現分隔。由于最多只能實現5%的收益,銀行通常不愿意進入高風險的領域;但是借助股權方面的質押擔保,擔保公司卻能夠實現幾倍乃至幾十倍的高收益。此外,擔保公司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也能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 事實上,目前從事投行業務的擔保公司已不在少數。這一塊業務不僅拓展了擔保公司的生存空間,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也是有益的補充和支撐,也在一定層面上彌補了銀行的某些薄弱環節。 盡管單純依靠擔保公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初衷難以實現,但是擔保業仍然是中小企業融資及其他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此番銀行資質審核對規范擔保行業應有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