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模式:可借鑒的與可吸取的(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9日 17:07 《全球財經觀察》雜志 | |||||||||
其自身也在運動與變化中 2003年8月14日的美國東北部,包括毗鄰的加拿大部分地區,發生了大范圍、長時間的斷電事故。這事故的發生,與2000年加州電力危機有著相似的原因。即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發電與輸電能力的不均衡,不只是加州的問題,也是全美國的問題。 自1990年以來,美國的電力需求量猛增了25%,年發電量增長7000億度。獨立發電商的加入,使發電量更為壯大。與此同時,每年的輸電網絡建設開支卻減少了30%。固有電網的老化也很嚴重,數字化管理方面明顯落后了。于是美國能源部前部長、現任新墨西哥州州長的比爾理查森對CNN記者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卻只有第三世界的電網”。 事實上,具體到加州而言,危機不只在于電網老化和獨立發電商對天然氣的拋售。在發電方面還另有原因。2002年加州天氣炎熱,電力供不應求,電價急劇上漲。發電商們看到這有利可圖的機會了,但又認為如此炎熱的天氣并不是年年都有,所以觀望著不敢投資電站。他們甚至說,即使想投資,銀行仍不敢借貸給他們,因修建新電站的風險太大。輸電企業理所當然地要抗爭,要壓低發電商的收益以擴大自己的利潤空間,使發電廠投資回報沒有保障,銀行不敢為發電廠項目融資,因此不僅無人投資電網,也無人投資電源。 由于這些原因,加州電力系統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10年沒有建設新的發電站。在缺電和電價上漲的形勢下,加州的電力投資并沒有滾滾而來。 加州危機及美加停電事故顯出了電價機制的缺陷。如何充分發揮電價杠桿作用,讓發電、電網均有利潤和發展空間,進一步配置電力資源,應是電力體制改革研究的重點。 2003年11月初,國際能源署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30年內,全球政府和獨立投資者須向電力產業投資10萬億美元。其中中國電力所需投資將超過2萬億元。惟達到上述規模,才能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從而避免類似加州缺電及美加東部地區的停電。 《全球財經觀察》雜志特別報道: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