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尋找機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9日 17:36 《數字財富》 | ||||||||
危機中尋找機會 “中債登其實是應對危機的產物”,中債登的元老這樣總結當初的成立動因。的確,
內部業務蕭條 這不得不提到中債登的前身——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簡稱中證交,但市場習慣稱之為NET)于1993年4月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準設立,出資方陣容龐大,有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工、農、中、建、交5大銀行,以及華夏、國泰、南方3家證券公司。 雖然NET名義上是一個“利用電子計算機網絡系統為證券市場提供證券報價、交易、清算、交割、托管等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但主要業務就是法人股交易,和當時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設計的STAQ市場共同構成了法人股市場。 由于當時國家正處在股改初期浪潮之巔,法人股的發行量很大,交易量也遠超過個人股,但卻缺乏交易場所。STAQ和NET兩個市場可謂應需而生的產物。 然而,NET成立不久后,1993年5月22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就決定,對STAQ和NET兩系統的法人股交易市場進行整頓。在1993年底頒布的《公司法》中,原來以為會寫進來的法人股內容被剔掉了。法律層面的概念缺失,似乎預示了法人股市場未來的困境。 1993年7月的兩次加息,令證券市場行情疲軟。不僅如此,市場擴容速度還在增加,大盤指數開始一路下滑。為此,1994年2月5日,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副主任馬忠智在新聞發布會上談到3項有關股市的政策,而第一條就是暫停法人股上市。無論股市對此做何反應,對于法人股市場來說,這都意味著新鮮血液的斷流,活力必然喪失。 NET的發展,從此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當時一方面是靠存量維持一些交易,也就是幾十萬元到一百來萬元的交易量,但價格越跌越慘,交易量也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公司用資本金做一點拆借業務,掙一點錢。公司一共也沒有多少收入,也就夠40多號人能勉強糊口度日的。”回憶當年的情景,不禁讓老NET人感慨。 此時的NET,開始被迫考慮自己的出路問題。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