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 據新華社報道,對于居民電費等附加費質疑,財政部回應稱,我國將清理規(guī)范民生資源附加費在內的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未列入財政部目錄清單的有權拒絕繳納。
在我們的印象里,水、電、油、氣等公共產品的價格每逢上漲都比較慎重,都要召開聽證會,聽取大家意見。姑且不論某些地方的某些聽證會搞得好不好,價格之外各種“附加費”的存在就已經讓聽證會的效果大打折扣——甭管定價程序本身是否合理,最終價格部分不能漲的就擱到附加費里,老百姓“背著抱著一般沉”。
據報道,如今這電價里可能包含著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農網還貸資金、城市公用事業(yè)附加、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等;水價中,“污水處理費”的漲幅遠超水價本身;還有煤炭價格也是附加費的“重災區(qū)”,其中可能包含礦業(yè)權價款、水土保持費、土地使用費、環(huán)境治理保證金、可持續(xù)發(fā)展基金、煤炭價格調節(jié)基金,乃至“占道費”;在海南等一些地方,一升汽油的售價里,還有1塊多錢的“車輛通行附加費”……
10多年來,價格改革難有突破,對此李克強總理形象地描述說:“這些措施涉及很多部門,都是‘割肉’的事。”——“割肉”,正是這樣一個準確的詞匯說出了“附加費”的概念。
以往這些年,各種奇奇怪怪、五花八門的附加費其實一直都在“割肉”,割的是消費者的肉、市民的肉、公眾的肉。只不過,均攤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月份上面,割的分量似乎微乎其微。但是天長日久地向每一個人收取,相關部門、相關企業(yè)就獲得了巨額利益。現(xiàn)在要清理各種附加費,則是要在既得利益者身上割掉很大一塊肉。
所以,價格改革的改與不改,關鍵問題就在“割肉”——公眾是松散的,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割掉一丁點貌似無關痛癢的利益,顯然要容易得多;但是要在相關部門、壟斷企業(yè)嘴邊,把已經吃慣了的一大塊肥肉奪走,則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
前一個選擇更容易,但卻注定與公平公正失之交臂,從而導致“被割肉”的不滿情緒慢慢蓄積;后一個選擇要經歷“陣痛”,但只有經歷過這種陣痛與博弈,相關部門和企業(yè)才能重新回到自己應有的位置上去,公眾的幸福感、歸屬感、自豪感才能進一步提升。
拿污水處理費來說,很多地方(例如筆者所在的小區(qū)附近)都還沒有污水處理廠與相關的管線,所以附近的河道一到夏天就散發(fā)著臭氣。既讓我們繳納了多年的污水處理費,又讓我們忍受著未處理的污水污染周邊的環(huán)境,這也就難怪大家總想讓環(huán)保局長“下河游泳”了……
財政部表示,未列入目錄清單的附加費公眾有權拒絕繳納。這樣的表態(tài)很給力,但是以我們的實際經驗來看,指望公眾對附加費說“不”恐怕不太靠譜。現(xiàn)在很多地方的水電氣都是預付費,要買過之后再插卡使用。即便是后付費,“欠費”之后會不會停水停電,顯然也是未知數(shù)。
所以,清理附加費這種“割肉”的活兒還是需要自上而下,需要上級主管部門下定決心、強力推進。
本報評論員 程赤兵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