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1985年)到“只生一個好,政府幫養老”(1995),到“養老不能靠政府”(2005年),再到“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近日,網絡流傳著一系列報紙截圖,網友們紛紛感嘆養老看來只能靠自己了。不得不說的是,這些調侃文字真實反映了普通民眾對養老的擔心:養老金不能按時足額發放,擔心因缺口國家會強制推遲退休年齡,擔心政府不再養老而讓自己賣房“以房養老”。那么,養老金缺口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
■ 本期嘉賓:
左學金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崔新生 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
鄭宇潔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
王丹青 睿信致成管理咨詢合伙人
話題一
“雙軌制”何時取消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然而,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普通百姓,都公認“雙軌制”長期存在,是目前我國養老金制度下的最大不公平。
那么,在您看來,這一養老機制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現在是否是取消“雙軌制”的合適時機?取消背后是否會存在巨大阻力?
左學金:《決定》提出,包括實現基礎養老全國統籌等多項社會保障改革措施。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應該會加緊操作,因為養老金如果不進行全國統籌,對于勞動力流動將造成很大的阻礙。
與此同時,我國的工人群體中還存在農民工,他們的就業很不穩定。然而,他們在城鎮務工時繳納的養老金,與他們回到農村后的新農保無法得到切實有效的銜接。個人認為,在城鎮養老金和農村新農保之間,應該有一個可以銜接的機制。
不可否認,我國養老機制中還存在養老金雙軌制“并軌”的問題。雙軌制要進行改革,首先就必須機關單位全部加入城鎮養老金機制。然而,公務員或一些事業單位職工,可以另外發放職業年金。這樣就可以進行多層次的養老金計劃,也就是說,國家統籌計劃中的基礎養老金對于所有人是公平的,然而在個人賬戶中存在的企業年金,這是根據個人收入獲得的,是屬于個人資產。所以不影響養老金整體流動問題。
鄭宇潔:養老金“雙軌制”被人們詬病最多的是“不公平”,有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的嫌疑,同時累積社會不滿情緒,不利于社會和諧。“雙軌制”早就應該被取消,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提出理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讓市場發揮決定作用,各領域改革也相繼鋪開,關于養老問題也做了大量的社會氛圍的鋪墊,是解決該問題的契機。阻力存在,但是相比其他領域如房地產等或許還小些。
王丹青:最大的問題是繳納和領取的不對稱,這是“雙軌制”廣受詬病的核心。任何制度的取消,都會涉及各方的利益,取消雙軌制同樣如此。
不過,盡管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但是“雙軌制”并軌必須推進,否則會有更大的社會危害。因而,制度需要逐步調整、逐步并軌。甚至也要參考以往的經驗,“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崔新生:從目前國家養老金的情況來看,取消雙軌制是遲早的事情。養老金并軌成為一大要務,這不是時機成熟與否的問題,而是如今養老金機制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
取消雙軌制,顯然會遇到一些阻力。首先,因為“雙軌制”形成由來已久,它的改革牽扯到很多人的利益問題。更為嚴峻的是,不僅目前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仍無進展,部分地區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金“剪刀差”仍有擴大跡象。這樣的“剪刀差”是如今養老金改革的巨大障礙。
話題二
“空賬”因何所致
近年來,關于養老金“空賬”的問題備受業界關注。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2011年底個人賬戶空賬的規模已達到了2.22萬億元。有專家表示,這2.22萬億元還只是保守估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部長鄭斯林早在2004年就已給出過2.5萬億元的天文數字。巨大的“窟窿”是如何形成的?養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是否已經很嚴重?
崔新生:養老金缺口問題顯然是老話題。這樣巨大的“窟窿”,是我國實行全部交納養老金的時間太晚。1999年以前,只有合同制工人參加投保,所以國家社保沒有積累。原來退休職工從來沒交納過社保,但是他們現在都從社保領取退休金,他們的退休金就是現在在職職工交納的社保,社保一直是在用這部分錢墊付退休金。后來,實行農村養老金制度,之前農民沒有繳納過養老金,那么他們的養老金也是由現在在職職工繳納的錢來墊付。
與此同時,養老金缺口和我國加速老齡化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今的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情況也非常嚴重,可是這樣的“窟窿”一時半會是補不上的,只能在養老金機制改革,養老金投資及來源渠道上想辦法。
鄭宇潔:養老金空賬有一定的歷史原因,1993年,我國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賬戶制度由此確立,但是當時已經退休的職工以及實施個人賬戶制度以前較早參加工作的在職職工,在過去的工作年限里并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但養老金需要對其支付。養老金確實存在一定的缺口,已經影響到養老金的社會公信力。
王丹青:核心還是繳納和領取的不對稱,同時,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CPI上漲,倒逼養老金支付標準提升,進而導致總額不足。
養老金的具體缺口,沒有具體的公開統計數字。但是,從各方信息來看,存在巨大的缺口是不爭的事實。
話題三
個人賬戶該不該做實
對于養老金個人賬戶“被挪用”問題,法律人士認為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近幾年,國家也在嘗試“做實個人賬戶”。自2001年起,從遼寧起步做實個人賬戶試點,但到2012年底,13個試點省份的個人賬戶中僅有資金3396億元。
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認為,未來領養老金有政府托底保障,加上個人賬戶內的資金存在貶值風險,因此還不如不要做實個人賬戶,讓空賬繼續空著。那么,在您看來,這種說法真的靠譜嗎?個人賬戶究竟該不該做實?
左學金:做實個人賬戶存在一些問題,由于社會統籌個人強制繳納率過高,做實個人賬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對已退休的職工,和已經有一定工作年限(比如工作時間二十年以上,有較長工齡)的未退休職工,沒有必要去做實個人賬戶。因為這樣并沒有多大的意義。
但是參加一定工作年限(較短的,比如在二十年以下的)以及今后要加入工作的職工,需要嚴格的將個人賬戶做實。但是要把空賬做清,對于國家來說,將會產生很大的財政負擔。
崔新生:做實個人賬戶并不靠譜,這樣的結果反而會引起一些貪污腐敗的行為。因為這些資金本身是流動的,而且個人賬戶之間就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僅是收入上的差距,時間差和資金進入流出差都是存在的,對做實個人賬戶來說都非常不利。
王丹青: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實際上采取的是“統賬結合”模式。具體來說,單位按職工工資的20%繳費進入統籌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就是用年輕一代的繳費支付退休一代的養老金;參保人每月繳納工資的8%進入個人賬戶,多繳多得,以減輕“現收現付”的支付壓力。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帶來了嚴重的養老金缺口。我并不建議做實養老金個人賬戶,如果那樣,跟簡單的個人定額儲蓄有何區別?
話題四
“縮水”問題如何解決
按照現行規定,社會保險基金結余只可轉存定期存款或購買國家債券,收益率普遍無法跑贏CPI。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測算,從2001年到2011年間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獲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同期年均通脹率卻高達2.47%,以此推算基本養老金“縮水”近6000億元。
在您看來,哪些渠道可以為養老金增值、融資所用?對于此前業界熱議的“養老金入市”您又是怎么看的?
鄭宇潔:國內養老金存在兩種現象,一個是“躺在銀行賬戶睡大覺”,面臨貶值、縮水;另一個是被挪用,養老金虧空。可以適當放開養老金投資領域,除了銀行儲蓄、基金,也可以嘗試交給專業機構打理,讓“養老金入市”來獲取相對較高的收益。與其“被挪用”,不如加強監管,同時引入養老金保險等,降低“入市”風險。
王丹青:養老金首先要在保值的前提下,實現進一步增值。因而,對風險的控制尤為重要。正是因為國內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才會導致當下的狀況。養老金理論上完全可以投資證券市場、債券市場以及進行合理的產業投資,但是需要有成熟的資本市場和市場化的評價和運作手段。鑒于中國股市的實際情況,暫時還是以風險控制為主,建議暫不入市。
崔新生 :我一直強調,國家將養老金產業規模化、產業化,讓其形成一條有序的產業鏈。這樣一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養老金的問題。當然,國家也可以就養老金問題發債,或者大力投資醫療保健產業,如今一些養老院等夕陽產業并非虧本,反而會有一定的盈利。只要保證養老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就可以漸進式的解決養老金問題。
左學金:如果需要“養老金入市”,那么養老金就需要由全國養老金資產管理公司來管理,并且這個規模一定需要很大,這樣才能夠有效的降低養老金的管理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投資組合以及控股方的盈利,降低管理成本。
話題五
該靠什么養老
清華大學養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14歲至64歲的勞動人口開始下降,到2035年,65歲以上的人口約為2.94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每10人中有1個老年人,但二三十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的數量可能會達到4個,將出現不足兩個納稅人供養一個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
從養老金“空賬”曝光,到“延遲退休”、“以房養老”的爭論,再到近日“延長養老金繳費年限”的方案,越來越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和沒有完善政策支持的現狀,似乎都讓養老陷入了重重困境。那么,在您看來,“延遲退休”、“以房養老”、“延長繳費”等方案中,哪些是較為靠譜的方式,是否存在實施困難?而真正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又是什么?
鄭宇潔:養老問題對于發達國家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目前來看解決國內養老問題,較為靠譜、國家層面有傾向性的為“延長退休”。實施的困難在于,個人身體、意愿存在較大的分歧,而且“老的不下,新的難上”對青年就業、中年升遷也有一定的影響。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充實、盤活養老金賬戶,完善養老金保障體系,加強資金賬戶的管理和監管。
王丹青:養老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因而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和健全系統完善的國民養老體系。從國民福利角度而言,養老金應該是最基本的養老支撐,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也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當下的各種提議必須分開來看,“延遲退休”、“延長繳費年限”都是保障政府能有更多資源支撐養老體系的手段,而“以房養老”則是國民利用個人資產自主提升養老待遇水平的手段,是個人行為和個人增量,必須和政府的國民福利提供劃出清晰的界限,實際上應該不在政府主導的國民福利計劃體系內。
崔新生:無論是延遲退休、以房養老,還是延長繳費,都是國家如今的“緩兵之計”,只能說這樣的政策將養老金的虧空壓力和責任丟給了群眾。
延遲退休和延長繳費涉及到工作年限和工作職位的問題。對于公務員和官員來說,延長養老金繳納年限,并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對于一些勞動工作者來說,延長的那些年就會對其生活造成一定的負擔。而且到底該延長多少年?每年按怎樣的標準繳納?都是國家要思考的問題。
至于“以房養老”,涉及的問題也很多,房子的估值問題、未來房價走向、物價通脹問題,還有中國人的觀念問題都說明“以房養老”不靠譜。
解決養老金的根本問題必須從機制改革入手,雙軌制并軌是其中之一,還可以通過企業年金,以及根據收入繳納養老金來解決分析。“多繳多得”,收入高的人獲得較高的養老金,收入低的獲得相應的養老金較低,這么劃分也是相對公平的。
左學金:國家現在也提出要漸進式延長退休年紀,雖然這個方案提出后,有非常大的爭議,但是國家可以通過鼓勵的態度去執行這樣的政策。比如說,國家鼓勵晚退休,但是不拒絕職工早退休。晚退休的人,你退休后獲益較多;相反,早退休的人,退休后獲益就較少。
與此同時,將養老金與職工的繳費年限和收入掛鉤的同時,也要將在職收入與退休后養老金收入的比例進行適當調整。因為一些藍領工人,他的收入甚至低于養老金收入,那么他必然不愿意延遲退休。除此之外,企業也要鼓勵去雇傭老年的工人,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
延伸閱讀
“自我養老”靠譜嗎
“25歲工作,不交養老金,每月存500元,這樣30年后,總計可得381203.44元,存5年定期可得利息90535.82元,分到每個月是1508.93元。再等5年拿自己存的退休金,每月就可以得3376.23元,而你的本金還是38萬多元。咱養老再也不用麻煩國家啦!”近日,一篇有關“月存500靠自己養老”的帖子再度引發了人們對于養老金的關注。
不過,這種“自我養老方式”在專業人士看來“漏洞百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這種算法肯定是不科學、不合適的。”
“‘自我養老’的算法太單純了。”常凱表示,因為利息并不是一個定數。變動中的利息很難保證“自我養老”中提到的退休后能拿到的錢數。
常凱認為,作為老百姓,用“自我養老”替代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自我養老’中的這種算法不科學,無法保證退休后能收益那么多的錢。一旦風險出現的話,公民個人是毫無補救辦法的。二是即使發生通貨膨脹,社保基金有一定變化,但有一批專家在想辦法讓其能做到增值保值,怎樣可以規避風險。這些都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問題。總之,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安全性要比‘自我養老’的安全性高得多,所以社會養老保險與‘自我養老’不能簡單進行類比。相對來說,個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還是更有保障。”
不過,常凱也指出,如果公民個人加入社保,自己再買一些商業養老保險,或者再存些錢,這種做法是可以提倡的。“政府的、個人的、包括有些企業年金,這樣多渠道的保障可以共同來做,不沖突。所以養老模式不要走極端,可以多參照國外的養老模式。”
“自我養老”之所以在網上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是因為這里面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問題。常凱說:“網友為何會提出‘自我養老’?恐怕目前的問題就是這些人對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險不信任、沒信心。現在養老金存在缺口、延遲退休年齡等問題加在一起,促使人們想辦法‘自救’。‘自我養老’的提出,給我們的警示是:如何進行養老制度的完善,如何提升老百姓對養老制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