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
以下數據你若看過可跳過不讀。國家統計局10月22日公布的房價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65個,僅有一個城市同比下降。同比漲幅超過10%的城市達到15個,京滬深穗同比漲幅均超過20%。
已有業內人士指出,同比漲幅超過10%的15個城市,完成今年年度房價調控目標已基本無望。其實,早在兩三個月前,這種苗頭已很明顯。鄭州市被嚇壞了,趕忙收緊調控;上周深圳老調重彈的“深八條”,也是看到9月數據而臨時開藥;這周北京的“京七條”,除了自住型住房,其他也并無新意。
哪怕是很多不相信統計局數據的朋友,也會發現,同比10%的漲幅可不算低,更無須說20%。公認房價上漲最瘋狂的2009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只認為北京的房價上漲了9.2%。無須爭論抽樣統計的科學性,事實上,北京等多個城市的房價創下新高。而這個偉大的成績,還是在新一輪調控已持續近3年的背景下取得的。
然而,到年底,即使15個城市的房價漲幅都超過20%,也大可不必驚慌,雖然這意味著這些城市離其年初制定的房價控制目標更加遙遠了。為什么?因為沒有懲罰措施。
很多職業經理人都有年度任務,銷售額多少,利潤多少,沒有完成任務的扣發獎金。雖然2013年多數房地產企業都能超額完成銷售計劃,職業經理人過年前可以領到豐厚的紅包,但據我所知,其他不少行業的企業今年鐵定完不成任務,他們的經理人獎金拿不到,有些還可能降級降薪。
但沒有實現房價控制目標的城市,最厲害的懲罰措施是被約談。“請喝茶”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哪個城市“被約談”卻不過是走過場。2011年也是要求各城市公布房價控制目標,但沒有實現目標的城市,有關部門連約談的過場都不肯走,遑論追責。
2012年初我實在看不下去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就呼吁別再公布什么房價目標,自欺欺民而已。安靜了一年,沒想到2013年又突然要求再來一次。結果就是,大家面子都不好看。市長們在市民面前吹了牛,中央主管部門卻拿這些說話不算數的市長沒辦法。
也許宦海深深深萬尺,有些話就當是海底泛起的泡沫,不可太認真。但房子和房價跟GDP不同,對很多居民來說,房子比GDP還重要。即使GDP下滑,但只要自己有房住,或者房價沒怎么漲,買房有希望,那也沒什么大不了。從這個角度上說,對待房價目標或諸如調控之類的數據,理應更嚴肅。相信2014年不會再出現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做法。
但若要說這些城市都在放任房價上漲,也不無冤枉。上文提到的鄭州市,急急忙忙聲稱要收緊調控;深圳市也學中央有關部門,向樓市喊話。雖說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但也算是給作為同僚的主管部門一種表面交代。
我曾經講過,北京市為了遏制房價,想盡了一切辦法。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門好不辛苦。最近又鼓搗出一個發展自住型商品房的意見,意在解決“夾心層”群體的住房問題,用心可謂良苦。辛苦固然辛苦,房價卻照漲不誤,而且憑空又增加了尋租空間。在我看來,自住型商品房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經濟適用房、限價房。
幾年前我就提出來,拉動房價上漲的三大因素,是貨幣超發、貧富差距和招拍掛的土地出讓制度。這些因素沒有一個已經消失甚至減弱。在此背景下,動用行政手段限制需求,不過是治末之策。就像北京汽車限號,只是將更絕望的擁堵推遲了幾年罷了。
有人說,我們有些改革必須是以時間換空間。很多問題連高中生都明白,但期待的改革雷聲總是在彼岸響起。也許有些問題非得層層堆積,到了危如累卵的那天突然崩塌。我曾經對歷史的承擔寄予希望,但后來了悟,那只能到故紙堆里尋找。
據說,房地產長效機制的討論很激烈。想起那幫人正襟危坐雄論滔滔的情形我就忍不住苦笑。民生,多少人假汝之名以行。
于是,一切如舊。該禁的禁,該限的限。那邊在要求取消和減少審批事項,這邊卻在增加新的審批門檻。在禁限的灰色地帶,權力的幽靈在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