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推遲退休年齡引發熱議 > 正文
原標題:延遲退休年齡有前提 挑動公眾敏感神經
文釗
如果未來養老金支付確實出現問題,要不要延長退休年齡?這個話題在今年幾度發酵。最近一次是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重提此事。可以想見,官方盡管說現在支付沒問題,但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支付缺口高度警覺。由此,延長退休年齡就成了可能的政策選項。
未雨綢繆早做打算不是壞事。不過這種心理測驗式的議題設置方式,卻是在一團亂麻中不斷挑動公眾的敏感神經,每一次都引起輿論反彈。我們以為,這無助于公眾更為理性和客觀地討論問題,進而達成能為多數人接受的共識。
中國養老金支付未來會不會出現缺口、這個缺口會有多大、如果可能出現支付困難,按現行的繳費和支付方式,什么時候可能會出現無力支付的情況?這些問題有沒有答案,公眾一無所知,相關的制度設計者是否有論證,也未見官方明示。如果這還是一筆糊涂賬,現在就來談延長退休年齡,公眾能看到的就只有一點:政府想從老百姓這里多拿錢。沒有人會真正冷靜地思考議題的合理性。
我們以為,大前提是把賬算清楚,然后再來看,如果真有缺口,這個缺口怎么補,是不是一定要延長退休年齡,從什么時候延長,延長幾年合適,恐怕都是需要詳細論證的。我們不知道現在說的63歲、65歲都是什么概念,也許是內部測算的數據?如果真的做了測算,為什么不能讓公眾也看看這筆賬算得對不對?
就算這筆賬算的是對的,推論的結果也未必就是延長退休年齡。根據有關專家的說法,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繳費率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比較高的,但是從替代率(退休金和退休前工資的比率)來看,又是比較低的。高費率下拿了相對低的退休金,問題出在什么地方,要不要先弄弄清楚?先不說別的,就看3萬億的養老金放在銀行里,按照現行利率水平,只要通脹率高過3%就可能縮水。這種情況下,假設把退休年齡推遲到63歲,多繳3年費,晚拿3年錢,里外里就是6年,繳納更多的養老金,怎么能保證百姓的養老錢不縮水呢?
如果這些問題有了解決方案,是不是延長退休年齡就順理成章了?那也不一定。現在討論未來的支付缺口,主要是個人賬戶缺口。據統計,2011年個人賬戶空賬已經達到2.23萬億,這個規模還可能繼續擴大,將來政府沒錢去平衡這一塊。不過還要問的是,這個缺口怎么來的——不是參與養老保險的人沒有繳納這筆錢,是在現收現付的制度下,我們用這筆錢去支付現在退休的那部分人的養老金了。那有什么理由說,因為這個錢已經被花掉了,將來你就應該晚幾年退休,晚幾年拿養老金呢?
先不說這個缺口是不是應該財政補齊,要知道我們還有全國社保基金。作為戰略儲備,基金就是用來應對未來資金短缺的,為什么不能考慮從這個口袋里拿錢呢?早年間,前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曾經算過一筆賬,當時中央財政對社保的補助,以及各地占用個人賬戶資金當其支付資金,合計至少在1000億元以上,假如社保基金達到1萬億以上的規模,就具備了基本不動本錢只用投資收益的能力。不過社保基金至今管理的資金規模不到9000億元。原因之一,是國有資產劃轉社保基金動作太慢,截至2011年不過2000多億,要知道這是社保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僅國資委掌管下就有幾十萬億國有資產,如果國有資產劃轉社保基金步子邁得稍微大一些,養老金缺口很可能就有了另外一種填充方案。
要不要延長退休年齡和養老金繳納年限,我們樂見公眾更廣泛地討論,反對不問青紅皂白地抗拒。不過,“探測氣球”既然探知了民意所指,就需要對養老金制度做更為全面的審視和權衡,對可能涉及的利益關系做更充分的論證和分析。這是一項公共政策落地前繞不過去的大前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