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當晚,很多乘客滯留機場,私家車主組織愛心車隊到機場接人,贏得輿論稱道。民間自發的愛心之下,某些出租車司機趁災加價、漫天要價的行為,就顯得格外刺眼,招致輿論的普遍譴責。但也有人為這些趁災加價的司機辯護,比如一位評論員稱:
暴雨中不出車的司機,和出車加價的司機,到底哪個更沒“良心”?在我看來,出車加價更有利于被困在大雨中的市民。但是,人們卻指責那些加價的司機。好吧,那下次司機會怎么選擇?很簡單,全都回家。你讓司機單方面承擔暴雨的風險,道德上你贏了,實際上卻輸得一干二凈。
還有一位經濟學者表示,有人譴責部分司機和旅館趁機漲價發財。其實不該譴責,允許他們漲價發財,才會有更多的司機冒著遭受損失的可能出來上路拉客,才會有更多的旅館增加床位為人們提供住宿。這是最有效的抵御災害的手段呀。
對真理最大的威脅,倒不是謬誤,而是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看似有理,邏輯上挺有迷惑性,實則大謬。真假、是非、善惡、利害,這個判斷的價值次序,是不能顛倒的,一顛倒就沒了底線。半吊子的經濟學,常常自以為是地分析利害,根據想當然的假設去推理,卻不問現實中的人情,不問法律的是非。趁災加價,這顯然是一種強制,特殊的情境下強制你接受一個價格,離搶只有一步之遙,不僅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在法律上更是不允許的。
迷信市場的人,最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在去道德化的過程中,也失去了基本的法律是非。加價,在出租車管理中,是不被允許的。出租車實行的是特許經營制,與此對應的是價格管制——價格經聽證后由物價部門定出,公司和司機不能隨意加價。關注過出租車價格調整聽證會的人都知道,每個地方在調整出租車運價時,都已經將雨雪等災害因素計入出租車的運營成本,最終是一個綜合了各種成本的價格。在一個自由市場中,企業可以自主根據需求調價,可在一個受管制的行業中,加價是違法的,無異于搶劫。
有些人會說,被困在機場,寧愿挨司機宰也希望趕緊回到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車——這不能成為司機可以宰客的理由。“寧愿挨司機宰”也不是一種自愿的選擇,而是公共服務滯后落后下的無奈選擇,實際是被強制的。市場交易,最重要的是公平和自由,趁災加價,顯然是一種強迫的狀態。
“趁災加價”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應該受到譴責,但是,不能將板子全部打到司機身上,而放過了背后真正的作惡者。趁災加價,是道德問題,但其后也有可以理解的無奈,暴雨中出車,隱藏著不小的風險。雖說已經將雨雪等災害因素計入出租車的運營成本,但這樣的運營成本主要是針對出租車公司而言,錢都被公司拿走了,并沒有補貼給司機。司機暴雨天出車,并不會拿到比平常出車更多的錢,卻承擔著高得多的風險,車可能被水淹,雨中可能出問題等等,這些風險都由司機扛,出租車公司不會分擔。這種情況下,司機只可能有3種選擇:一,學雷鋒,做最美的哥;二,窩家里不出車,回避風險;三,加價出車,沖抵風險。
所以,最大的問題不在司機,而在既有管理體制下唯利是圖的出租車公司,大部分利潤都被公司以份子錢和管理費的形式拿走了,風險和成本卻由司機承擔。于是,矛盾和沖突都集中到了司機與乘客之間,出租車公司坐在背后數錢。
批評趁災加價的司機,更不能放過其后的出租車公司和管理部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