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駿
最近,國家人保部頻頻放風,聲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人均壽命不斷延長,推遲退休年齡是一種必然趨勢”。聲調之高,令人覺得推出延遲退休已迫不及待。
目前中國已進入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國家之列,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億人,到2050年將達3.32億人,超過總人口的23%。同時,預期壽命穩步上升,在30年里,平均每5年上升約1歲。退休后的余壽不斷增加,人均養老金支付的總額自然也增加。
更為嚴峻的是,由于現行養老金支付采用“現收現支”的方式,即由年輕的在職人員支付的養老保險被直接用來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期的消退,向這個“擊鼓傳花”游戲注入的資金正趨于減少,終場的鑼聲越來越近了。
收入下降與支出增加這兩個反向趨勢同時出現,且愈演愈烈,是國家抓緊為延遲退休造勢的直接原因。根據中國銀行和德意志銀行聯合組建的研究團隊的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在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假設GDP年增長率為6%,到2033年,養老金缺口將達到68.2萬億元,占當年GDP的38.7%。
而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測算,“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
不管專家們的測算有否道理,有一點他們表達得很清晰,所謂“延遲退休”其實就是簡單的“開源節流”,通過讓在職人員延遲退休,一則可以多湊些養老基金,二則可以晚些支付養老金,三則最后支付給每個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總額可以少些,因為他們領取養老金的年份少了,即使每月的金額有所增加,但總額很可能反而減少。說白了,這個如意算盤在骨子里,無非為了克扣在職人員按照現在模式可能享受的老年福利,難怪出臺會遭遇公眾的激烈反對,網上調查的結果是超過80%的人反對延遲退休。
公眾反對延遲養老,直觀地看,是意識到普通人必定會遭受損失,深層次上,則懷疑這項具有“財務必然性”的政策的出發點。
今日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確實比發達國家低,但首先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不用直接拿來比;其次中國老人還遠未享受到發達國家的福利水平,也沒資格比,非洲饑民的骨瘦如柴同歐美模特的骨感不是同一個概念。最重要的是造成今日中國養老基金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同發達國家更不具有可比性。
中國養老金之所以采用“現收現支”是因為老人年輕時創造的財富,幾乎都被國家拿去,而且用掉了,沒有為他們留下養老的錢。今日年輕人交給國家保管的養老保險,本來應該留著將來自己用的,現在又被國家拿去填補以前留下的窟窿。
這種做法的實質是國家不盡對公民的保障責任,卻將國民強行拉入“擊鼓傳花”游戲,以繼續逃避責任。
如此做法無非為了省下財政開支,其效果是不折不扣的“劫貧濟富”,扯大了養老基金的窟窿。
所以,即使養老基金入不敷出,在最后崩盤之前,不得不延遲退休年齡,其道義前提也是先由國家補上歷史虧空,全體國民晚退休一年,養老基金只能拿到200億元,而“三公消費”省下一年就有9000億元,哪個做起來容易,很明顯。
然而,這兩條建議純屬癡人說夢,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為在“效率優先”的原則下,許多改革措施具有明顯的“馬太效應”:多的人還要加增,少的人繼續被剝奪。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