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膠囊”事件愈演愈烈,從4月15日央視《每周質檢報告》爆出,至今已逾一周。每日尚可不間斷看到各類跟進報道,各方的動作與表態。但公眾的憂懼是否有所紓解,卻仍不得而知。
據新華社4月21日電,中央領導多次對“毒膠囊事件”作出批示,要求嚴肅依法查處,確保人民群眾利益。衛生部亦發布通告,召回并停用9家藥企13個批次膠囊藥品。公眾當然希望此亡羊補牢之舉,真的猶未晚矣,也讓人們真正有理由“對醫藥衛生事業有信心”。更希望藥監部門不斷更新已查實、確需召回的其他膠囊產品及批次,比如4月19日傳出消息的“浙江再檢出33批次膠囊鉻超標”,超標產品及涉案企業名單,仍未見公布。
眼觀這些天來的事件查處和調查情況,仍有一些可能被疏忽的方面,一些詭異的各方說法與跡象,交錯在一起,讓人們難有松一口氣的空隙。另一方面,面對洶洶的輿論問責之聲,涉事部委卻一直未有積極回應,藥監部門繼續自譽“及時采取措施”,令人詫異。人們看不到官員和責任機構出來道歉,倒不間斷見識著權責部門內部專家的各色說法,“一天吃六顆,沒吃多少鉻”,“要冷靜,不恐慌”。說者有意,聽者寒心,姑且照此論調,“每天六顆,安全無虞”,但吃到國民肚子里的那些皮革廢料、污穢龐雜,何止僅涉安全?
4月21日晚,河北阜城縣發布消息稱,該縣涉案企業的縱火銷毀證據一事,系由所在地鄉人大主席宋江新指使,該人亦是學洋明膠廠法人代表之弟。一場公然燒起來的大火,一段查處中的插曲,讓人得以雖淺卻生動地鳥瞰,在這場攸關民眾健康的“毒膠囊”丑聞中,某些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與無良商家之間的各種利益勾連。也同時包括,那些雖沒燒掉,卻在第一時間被借著查處、整頓的名目推倒的涉案廠房。平日里縱容甚至合謀,事到臨頭又妄圖“丟卒保車”,個中算計來不及掩飾,實已昭然。
回頭細想,一場人為縱火,據說證據盡毀。為避免同樣“火災”重演,相關證據線索的還原和追問便成當務之急。迄今為止真的只有一家明膠生產企業涉案?北京三元的否認,是否應當用更多證據(比如號稱使用進口明膠的進貨單和詳細賬目)來佐證?另一方面,被媒體曝光的諸多涉事企業,除一家縱火滅跡外,其他企業的賬目、賬本,現在何處?是否亦應得到重視、予以公開,并按圖索驥進行大范圍追查?即便是縱火焚毀了出貨賬本,如果真的想不讓一粒漏網,全國范圍關聯企業的進貨清單,是否亦應被列入倒推的范疇?查,還是不查;真正徹查,還是“佯作徹查狀”,顯然天壤之別。
丑聞總由媒體爆出,權責部門后知后覺,已然是比“毒膠囊”更毒的頹象———它在損傷和指向的,是政府職能是否有效運作。而在東窗事發之后,作為最直接責任機構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迄今尚未給國民一聲道歉,更是令人無法容忍的不作為。身為“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其主管部委衛生部,至今也看不到起碼的歉意,更遑論啟動主要負責人的問責程序。沒有涉事企業的道歉,公眾尚可用消費者的身份去用腳投票;看不到政府部門的歉意和問責,人們是否只能忍了?
國家制度設計顯然不可能只提供引咎辭職的選項,即便行政問責無為,全國人大亦有權啟動質詢程序,而對其間可能存在的瀆職和貪腐線索,司法機關介入亦應循跡展開調查。作為保證行業質量的較成熟做法,藥品GM P飛行檢查緣何失效?涉事企業無一不順利通過藥品GM P認證,無一不抽檢合格。這樣的結果顯然嚴重違背抽檢和隨時檢查的概率,其間定有政府部門的極端不作為,瀆職甚至貪腐。
如此全國范圍的行業亂象,必須要有官員為此負責。而在事發之后,還念念不忘所謂“及時采取了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并試圖以此跳過公眾的追責情緒,直接快進到“戴罪立功”的橋段,只能是打錯了算盤。事態發到到如今的不可收拾,國家藥監部門其責難逃,其咎昭昭。
更何況,對官員的問責與對全行業的徹底整頓,本身并不沖突,無須分出先后順序。而且對官員嚴苛追責與否,直接決定了行業亂象是否能夠徹底扭轉和改觀;也必須要用對負責官員的嚴苛追責,以儆后來者,樹立起權責統一的標桿。官員引咎辭職,并不代表政府機構工作就此停頓,而官員對社會和公眾,也應當具備起碼的責任感和羞恥心。用對涉事高官的問責來表達歉意和誠意,不僅是政府信任危機的最好公關,更是政府責任感之所在。
“毒膠囊”亂象,公眾除了憂懼,還有憤怒:事發逾一周,竟然真的聽不到一聲道歉?!相關監管部門出來道個歉,如何?!主要責任人擔起責任,甚或引咎辭職,如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