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遠
拜微博巨大的影響力,春節期間,“三亞宰客”成了一個持續發酵的事件,幾乎貫穿整個正月。對被罵的“三亞宰客”,任何辯解都是無理取鬧,只有道歉才算是可以被原諒的正解。
如今游客星散,三亞是不是宰客,又怎么宰客的追問,大約也將告一段落!而到了明年此刻,也許會風聲再起,也許三亞市許諾的“零容忍”場面將如期而至。但要出現不再有宰客的治理結果也太難了——世界上幾乎少有風景名勝,尤其是季節性游客突然集中的地方,沒有這種消費者被宰上當的投訴。
當然,這不是要為三亞現在和將來的“宰客”現象做辯護,而是想提出另外一些問題——小小的三亞,一個曾經只有十幾萬人的小漁港,怎么成為國際旅游中心,或者它應該成為什么樣的國際旅游中心?中國的游客又應該以何種心態去三亞旅游,是春節長假去湊熱鬧,還是在冬天去尋找溫暖休閑之地?
嚴格地說,三亞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城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唯獨三亞,冬天的空氣、陽光和大海,極其稀缺,他處無法取代。擁有這種資源的三亞,毫無懸念地,它的冬天必定日益成為富裕中國人的熱點去處。更別說三亞的海鮮會賣出這么貴的、成為宰客的價格。
說個很少有外地人知道的笑話,海南剛剛建省的時候,三亞市附近的農村里,還用如今也很貴的花蟹喂豬,那時豬肉比海鮮還珍貴。這估計是如今到三亞吃海鮮大呼上當的人所不敢想象的。嘲笑“外地人吃花蟹”,曾經是十多年前,海南人常用的口頭語之一。
這種曾經的、不敢想象的事實,也為今年廣為流傳的一張近萬元的海鮮菜單做了一個另類的“腳注”——三亞的海鮮是游客云集才被吃貴的。雖然單價逐年上揚,卻不是今年春節才一下翻了幾倍。比如那張菜單里點的山龜湯,單價260元,須知山龜不是三亞的產物,它本來是海南人待外地來客的一道名貴菜。在平常,海南島上也就是這樣的價位。不是有錢的客人,不是常到海南的熟客,是點不出這道菜的。當然是不是宰客也可以分析——斤兩是不是做了手腳?
三亞的海鮮可能很貴,但即便在今年春節期間,貴得也不是那么離譜。比如四大石斑魚中的蘇眉,春節期間,三亞的單價比之北京、上海、廣州,便宜得不只一點點。要是有客人說,北、上、廣都只是豪華酒店才有蘇眉賣,而三亞是在海鮮大排檔上賣,又在產地,價格理應便宜。其實這也是曲解,因為這是不了解三亞,乃至整個海南菜系的表現。
海南島作為南中國代表,其最有風味的食物,無論干煸、清蒸、水煮,還是邊爐,大排檔做出的,方為正宗。問題是:以前三亞乃至整個海南到處都是大排檔,但當三亞的地產價格上去,城里的土地價格越來越貴,某種國際化的環保要求也越來越有利于奢侈的進食環境——越來越密集的五星級酒店取代了大排檔,而這種五星級酒店的大同標準,其實并不關注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如此一來,海南當地人的美味仿佛也失去了可以賣得貴一點的底氣。但你要說從美食的角度來說,三亞大排檔一定要比五星級酒店遜色,價格也要便宜,恐怕沒有什么正當的理由。
換個角度來理解:當三亞五星級酒店標準房的價格高出北、上、廣幾倍的時候,三亞大排檔的海鮮也能夠高出北、上、廣同樣的倍數,三亞國際旅游島的開發對當地人來說,可能還有點意義。否則國際島開發一來,不會說普通話的三亞人都邊緣化了,都不能享受自己傳統的東西應該水漲船高,貴上一點。這樣開發的結果,可能是更多的人擁有了國際化的、標準化的三亞,但卻和三亞本地人無關了。
這樣的開發還少嗎?試問一下,散落在各地的土著居民都是知道的。身處現代化大都市的本地人,一朝起來,發現在他發小出身的弄堂里,講本地話不靈了。三亞原來只有十幾萬人,他們對三亞的目前和未來,甚至連浩嘆本地話失落的能力都沒有了(現在常住三亞的外地人基本超過了本地人)。
曾幾何時,三亞本地人下海一天,只要打出一條大的蘇眉,賣上一個好價格(10年前千把塊錢就很知足),往后十天半月不做任何事情,就喝當地不醉人的米酒,躺在椰子樹下的吊床上睡覺,這樣的生活如今誰能保證?那些春節期間覺得三亞物價太貴的游客能保證嗎?肯定不能。
那些覺得三亞物價貴的人,無法保證沒有騷擾原本屬于當地的悠閑生活。他們有沒有想過,萬眾云集的國際旅游,是三亞當地人必須承擔的?還是我們加給它,奢望它,拔苗助長它的?有沒有想過,他們永遠不可能再有花蟹喂豬的悠閑時光了。
(作者系財經觀察人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