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乳業標準“照顧”了奶農和乳制品企業的利益,但卻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乳品生產行業整體水品不高是國情,需要“照顧”,難道消費者購買放心乳制品的權利就不是國情,就可以漠視甚至踐踏?
素有中國乳業“大炮”之稱的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近日又向中國奶業標準“發炮”。在牛奶行業舉辦的一個內部研討會上,王丁棉直言“我國現有的奶業標準全球最低”。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乳品行業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王丁棉此番炮轟奶業標準,自然受到各方關注。在王丁棉看來,之所以會出現標準偏低的問題,主要是中國乳品行業標準被個別大企業綁架,主管部門在制定標準時只是采納了少數奶業巨頭的意見。這樣的說法雖只是一家之言,但卻將少有人提及的奶業標準問題引入了公眾視野。
對于王丁棉的說法,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并不認同,并給出了“國情決定論”的解釋。那達木德稱,乳品企業如果按照高標準來執行的話,許多牛奶都要倒掉,“農業部做了大量的調研,主要從國情出發,照顧最大多數奶農的利益,這樣把標準降低了一下。”這番話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現有奶業標準偏低確是事實;二是采用這樣的低標準是為了遷就“國情”。
或許從我國實際出發,要生產符合國際標準的乳品確實不容易。比如飼料、養殖方式、生產工藝等等,哪一個環節跟不上,都可能致使乳品不達標;假如施行較高標準,許多養殖戶和奶制品企業會感到“吃不消”。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維持低標準,或者人為地降低標準就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
曾4次參與國家乳業標準制訂的專家魏榮祿坦言,在現有標準下生產的常溫奶,由于存在有害菌,顯然不安全。也就是說,現行的乳業標準“照顧”了奶農和乳制品企業的利益,但卻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乳品生產行業整體水品不高是國情,需要“照顧”,難道消費者購買放心乳制品的權利就不是國情,就可以漠視甚至踐踏?
民以食為天。食品行業標準的制定,首先當從“安全第一”出發,然后再據此確定養殖、生產工藝等標準,凡是不符合安全前提的,該改進的改進,該提升的提升,再困難也得調整,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但現在的情況卻更像是“倒推”,先看看飼養環境和生產水平如何,能生產出什么樣的乳品,然后再據此確定行業標準,決定消費者“必須接受”的安全系數,哪怕這一安全系數本身并不安全。
從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到“激素奶粉”再到“皮革奶”,一再爆出的丑聞令中國奶業元氣大傷。雖然不能說這些事件都同奶業標準過低有關,但假如從生產到銷售都能高標準嚴要求,動輒發生涉及全行業丑聞的可能性恐怕會小得多。
表面上看,“從國情出發”降低奶業標準的做法是為了扶奶農和奶企一把,但用不合理政策將乳制品行業長期庇護在一個扭曲的襁褓里,不僅無法令其健康成長,更容易使其滋生惰性和僥幸心理。
王丁棉透露,國內某著名奶企生產的牛奶因為標準偏低而無法出口,都被退了回來,但這些牛奶后來被推銷到廣東,卻順利地銷售掉了。這樣的情況或許會令企業感到慶幸,但低品質的牛奶不會永遠不愁銷路,正如消費者不會永遠被蒙在鼓里。
制定科學合理的奶業標準,維護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是相關主管部門的職責所在,在制定標準之時理當多聽聽公眾的意見,而不能只接納“少數派的報告”。提高奶業標準或許會讓一些奶農和奶企難受一陣子,但卻有利于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