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5月30日電(記者 皮曙初)湖泊見底,江河斷流,漁船擱淺,農田干涸……本該水源豐沛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在經受一場罕見旱災,一場與自身稟賦極不相稱的劇痛。全力抗旱中,如何改善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成為眾人思考的嚴肅問題。
在正常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眼下應該是降雨豐沛,為工農業生產帶來充足水源。今年突如其來的持續干旱,讓這些素來以防汛為當務之急的地區措手不及。多年未有的降雨偏少和長江上游來水不足固然是大旱的重要原因,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水資源保護不夠重視同樣值得警惕。
干旱是我國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近些年來缺水問題更有從北向南發展的趨勢。但長期以來在不少人心里,干旱是北方地區的問題,南方地區江河湖泊密布,降水豐富,不會出現大旱。因此,多年來南方不少地方對水資源管理粗放,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節約。一些地方發展工業過程中對水生態破壞嚴重,圍湖造田、填湖造城、圍水造樓……導致湖泊面積大幅縮小,蓄水和調節功能嚴重萎縮。從去年西南大旱到此次南方旱災,抗旱一線“有庫無水,有水無泵,有泵無渠,有渠不通”的尷尬,頻頻暴露出水利建設的滯后和不足。
據記者了解,目前南方農業生產中許多灌溉設施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設計標準較低,加上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抽、排、蓄都達不到實際要求。對此,今年中央專門圍繞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出臺了一號文件,就是要將水利設施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體現“興水利、除水害”對治國安邦的重要意義。
這場大旱,終于使素來不缺水地方的人們懂得了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洪澇與干旱交互的威脅或將成為常態。而人口總量的繼續增加、工業的不斷發展,都將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重。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推動科學發展,從長遠來講,這或許是此番大旱給我們帶來的更深層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