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時評■本報評論員徐冰
5月10日上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聯合召開座談會,聽取部分專家對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見。這個消息直至5月18日才公開發布。相關報道沒有明確透露參加座談會的專家有多少,但卻明確提及,與會的“多數專家認為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不宜再提高”。
截至5月17日,已經提交的個稅修正意見超過22萬條,創人大單項立法征求意見數之最,足見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引發各方關注。之于這些意見的分類指向,目前尚難知曉。但從公開信息判斷,對于個稅修正案(草案)將免征額提至3000元,反對意見恐將占據較大比例。由于3000元的起征點明顯低于人們的期望值,“多數專家認為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不宜再提高”,不免令人錯愕。
坦率而言,這個專家座談會,很容易給人留下支持3000元起征點座談會的印象。由于此次座談會級別規格之高,更由于與會專家個個堪稱重量級,其近乎一邊倒的表態,可以想見對于決策結果的影響。距5月31日征求意見的截止日期不足半月,在此敏感時段出現如此集中的專家意見,且指向如此一致、明確,實在讓人看到巨大的想像空間。
從公開報道的相關情況得知,多位專家認為3000元的起征標準,已經超出了我國的實際情況,且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的扣除比例;同時認為,“雖然網上要求提高減除費用標準的呼聲很高,但網上提意見的人數相對于納稅人屬于少數,不能認為就代表了所有工薪所得稅人的意見。同時,要求提高到5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都沒有相應的數據支撐。”
專家們的這種認識自然有其道理,但其偏頗卻也顯而易見。所謂3000元的起征標準大大超出我國工資的平均水平,不過是提高起征點有利于富人反而讓窮人受損的另一個說法。其本質,依然是擔心起征點提高會減少納稅人群從而減少個稅收入。而強調我國個稅擬議的扣除比例大大高于發達國家,此種認識問題的邏輯實在讓人無語——試問,我國工薪階層的收入相較于發達國家,究竟是個怎樣的水平呢?我國公眾承擔的間接稅以及直接稅,相較于發達國家,又是個何種狀況呢?
至于專家認為不足為據的“網上意見”,當然也不好說就是所有工薪所得稅人的意見。可問題在于,認為起征點不宜再提高的專家們的意見,就代表了所有工薪所得稅人?
在當前的個稅征收機制下,即便起征點提高到了5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也依然是工資稅而不是個人所得稅。這是我國個稅體制的最大、最顯著的漏洞。由此,指望個稅去調節收入分配,幾乎是緣木求魚。當前針對個稅起征點的爭議中,擔心稅基縮減從而減少個稅收入的觀點,堪稱強勢的“主流”觀點。其相比于“網上意見”看似人多勢眾的巨大優勢,就在于對于決策的影響。但平心而論,強勢、“主流”的意見,過于放大了我國個稅之于調節收入分配的現實作用,忽視乃至無視了個稅對于已經承擔了眾多間接稅的公眾的沖擊。
擬議修訂的個稅設計,從思路來講亮點不多,即便整體而言是一個減稅方案,但其瞻前顧后、拆東墻補西墻的錙銖必較卻明白表明,所謂個稅體制改革依然距離遙遠。目前對于個稅的爭議雖然極為熱烈、熱鬧,但本質上并沒有形成真正的質詢與博弈;這使得即便減稅也更多是一種舒緩壓力的應對。
個稅起征點之爭,其實是保稅收收入還是減稅以藏富于民的爭議,是圍繞個稅的不同思路、不同認識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