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
白居易有一句詩叫做“人間四月芳菲盡”,我把“芳菲盡”改為“盡傷農”。因為今年的四月到處出現了“菜賤傷農”的事情。
對“菜賤傷農”,不少媒體和專家進行了剖析,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去年蔬菜價格較高,導致農民今年扎堆種菜。二是燃油價格的上漲導致運輸成本的增加。三是氣候異常使南北方蔬菜上市時間撞車。四是菜農處于農業產業鏈的底端,缺乏參與定價的話語權。這些都分析得有道理,也與菜賤息息相關,我認為,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糧食收購價格太低。如果種糧食能賺錢,就不會有這么多農民扎堆去種菜。山東聊城于集鎮王寨村村民王學金說:“3畝地的菠菜,去年賣了1.4萬元,今年才收入4000元,虧得一塌糊涂,還是種玉米的收成穩定。”(《21世紀經濟報道》4月26日)種玉米收成穩定,那他為何還要種蔬菜?因為種糧食利薄,一畝田純收入才200元,而去年他種菜一畝的純收入是1600元。
中國至今還是廉價糧食的時代,這與國家定位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有關。當然國家把糧食收購價格定得低是出于物價和穩定考慮,但是如果價格過低,就會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1990年,我國的糧食(水稻)收購價是0.22~0.24元/斤,2011年的糧食(水稻)最低收購價是1~1.1元/斤,只漲了大約4倍。但同期的生產資料價格漲了20多倍,各地的工資也漲了數十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與在家種糧的收入差距愈拉愈大,過去是在家種糧一年的收入趕不上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現在則是在家種糧一年的收入,趕不上外出打工半個月的收入;種糧的收入與其他農產品生產的收入也愈拉愈大,糧豬1∶8.8,糧棉1∶6.1,糧雞(肉雞)1∶5.5,種植蔬菜水果等差距更大。(《經濟參考報》3月16日)這就是農民寧可冒風險種蔬菜,也不愿種糧食的根本原因。如果農民種糧利不薄,就不會去冒險,而會合理搭配種糧種其他農產品。
要解決“菜賤傷農”問題,根子還在于解決農民種什么能賺錢不虧本的問題。種糧是農民的主導產業,國家除了增加補貼,還要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價格低賤,政府兜底。政府宏觀上的巨額補貼,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因為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10年來,對農業的撥款增加到了1815億美元,從而讓農民真正旱澇保收。如今中國已經要進口糧食了,增加補貼,合理規劃農民種糧種菜,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蔬菜都豐收,就不會反復出現“菜賤傷農”、“谷賤傷農”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