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高巖 張秀生
在經濟新常態下全面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必須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激發企業發展動力和活力。
制度創新是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
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制度創新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立足制度創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解決好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適應的問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破除束縛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國有經濟布局不斷優化,國有企業活力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顯著成效。2003年至2013年,全國國有企業(非金融類)實現營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到47.73萬億元,增加3.45倍;實現凈利潤從3202.3億元增長到2.01萬億元,增加5.27倍;累計上繳稅金24.5萬億元,其中2013年上繳稅費3.8萬億元,占全國稅收的34.4%。通過改制、兼并、租賃、出售等方式,國有企業從中小企業、一般加工行業逐步退出,戰線大大收縮,布局結構得到優化。在39個工業行業中,有18個行業國有企業總產值占比低于10%,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和領域集中。
國有企業30多年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才能成功破解國有企業發展的難題,不斷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當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依然要靠制度創新
盡管改革開放30多年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外部環境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有企業改革仍處于爬坡過坎、攻堅克難階段,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仍然很多。
從外部競爭環境看,國有企業必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但從國有企業的管理和運行機制來看,還不能完全適應主動參與市場競爭、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一是國有企業改革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國有企業治理結構還不完善,經營者管理制度還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二是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仍然存在。應由企業自主決策的一些重大事項仍由政府負責審批,政府、監管部門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干預依然存在。三是國有企業各種社會負擔還比較沉重。這些問題只能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
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制度創新重點
要進一步厘清政府、監管部門和國有企業的定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推進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把應該由企業決策的交給企業,把該由市場決定的交給市場,讓國有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經營主體。
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企業的有效組織形式是混合所有制。要通過股份制的方式,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形成股權交叉,形成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是真正代表各種所有制股權利益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能夠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要科學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要明確不同國有企業的功能,實施分類改革和監管。對提供公益性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等,要加大國有資本投入,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不以資本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應在成本控制、服務質量等方面重點考核。對自然壟斷行業的企業,要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對一般性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造,提高國有資本流動性。
要建立市場化、有活力的企業經營機制。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實現整體改制上市或主營業務上市,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要加快股權多元化改革。嚴格董事履職責任,健全董事會運作機制,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機制。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減少組織任命管理人員,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
要切實化解國有企業歷史包袱。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逐步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收支規模,努力實現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公共預算、社會保障預算之間的相互銜接。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減輕國有企業歷史稅負;加大投入,解決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各類統籌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