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工商總局程序問題未解,打假態度關乎淘寶發展
摘要:1月27日,一位80后淘寶網運營小二發出公開信,直接就《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所存在的程序性問題點名工商總局網監司劉紅亮司長,認為這份報告不僅抽樣太少、邏輯混亂,還存在程序違規問題,直言“避免黑哨對市場無比重要”。
1月27日,一位80后淘寶網[微博]運營小二發出公開信,直接就《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所存在的程序性問題點名工商總局網監司劉紅亮司長,認為這份報告不僅抽樣太少、邏輯混亂,還存在程序違規問題,直言“避免黑哨對市場無比重要”。
工商總局的報告自1月23日出臺以來惹來不少爭議,淘寶運營小二的公開信中提到的監測樣本數據、統計范圍及自營與非自營平臺概念混淆,都是對于該報告的普遍質疑,尤其是采樣科學性與程序瑕疵。對于這些質疑,工商總局以抽查結果先通知公安立案回避了未通知賣家問題,并重申了“非正品”的定義,采樣科學性等主要質疑僅以交予第三方抽查一筆帶過,均未正面回應,只強調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是警示違法經營重要方式。
采樣方面,報告顯示,2014年8月至10月,國家工商總局網監司委托中國消費者協會開展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共完成92個批次的樣品采樣,其中,淘寶網樣本51個,正品率為37.25%。京東商城[微博]、天貓[微博]、1號店的樣本數量分別為20個、7個和10個,正品率分別為90%、85.71%和80%;聚美優品的3個樣本均為正品;中關村電子商城的1個樣本為非正品,正品率0%。正如巨人集團董事長史玉柱[微博]在微博調侃的:“對于10億總量(網購商品總量),僅抽樣這點點樣本,在抽樣統計學面前有點蒼白”。且在這樣既不專業也不科學的抽樣中,有的電商被抽樣3件為正品而被判定100%正品而“受益”,有的只被抽樣1件被判定正品率為0%,更易令人質疑有“貓膩”。
至于程序瑕疵的質疑,最受關注的是關于“非正品”的定義。報告中的“非正品”,不僅包括假冒偽劣商品與翻新產品,亦包括“無3C認證”、“非授權正規渠道”與“非中國大陸地區官方正品”,后者涉及的是目前非常興盛的代購行業中海外專柜的產品,淘寶的27個非正品中,有11個都屬于后一種情況,公開信亦就此提出異議。對于海外專柜的“正品”認定一直是法律灰色地帶,亦有專家指出工商總局在報告中采用“正品”與“非正品”的概念,涉嫌違反“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并質疑其越權監管。
當然,從淘寶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如何處理假貨問題,對往后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該報告在專業性上受到質疑的另一點是,作為以C2C非自營商家為主的淘寶,與自營B2C為主的電商放在同一標準下比較。坦誠而言,C2C平臺以第三方賣家為主,不似B2C的自營渠道,有品牌授權作正品背書,電商平臺在監管上卻有難處,C2C本身的屬性客觀上的確會導致更多假貨在平臺上出現,即使在國際著名電商亞馬遜[微博](Am-azon)的非自營領域與Ebay上也不能杜絕,而淘寶相較于此二者假貨更多,與中國的線下山寨市場及平臺本身的規則均有關系。
假貨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于淘寶也有如芒刺在背。阿里將“淘寶商城”改為“天貓”,顯然想與淘寶C 2C切割,而在B2C進駐費爭議事件中,亦曾顯示出壓縮C 2C的傾向。然而,如今阿里轉向互聯網金融發力,其主導的互聯網銀行亦將推出,C 2C背后的小微商家成為了金融業務大數據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所以,如今壓縮已不明智,如何留住客戶、保持C2C的活力與公信力,與對待假貨的態度息息相關。具體而言,在平臺規則與策略上,區隔天貓中貼牌產品與知名品牌授權,提升自營領域的認可度;淘寶非自營C2C中,假冒偽劣產品的售后維權介入完善,以及對灰色地帶代購產品的規則細分,均有益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對于程序瑕疵,工商總局不能以一句第三方略過,第三方的方式不科學工商總局為何“收貨”亦應予以回應。而從淘寶自身的發展來看,除了吐槽工商總局之外,扭轉固有形象還需以規則顯示更多打假成效,畢竟對于電商平臺而言,買家與賣家都是客戶,打假有利于留住優質客戶,無論對電商業務或金融業務及整個阿里系的品牌形象都至關重要。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財經官方微信(微信號sinacaijing)。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