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快遞”給監管提了個醒
湯嘉琛
前不久,山東網購者劉某簽收快遞包裹后中毒身亡,其妻也出現中毒癥狀。據醫院診斷,劉某死于有毒化學品氟乙酸甲酯中毒。山東省郵政管理局日前通報稱,這是一起“偶發的違規寄遞禁限物品造成的責任事故”——圓通[微博]速遞公司濰坊網點的員工在卸載快件時遭遇液態化學品泄漏事故,致使劉某網購的童鞋受到了污染。據悉,違規收寄快件的快遞公司將被依法吊銷快遞業務營業許可。
在如今這個最大單日網購成交紀錄超350億元的時代,快遞行業與民眾的關系日趨緊密,快遞員也已成很多家庭的“常客”。正因如此,發生在山東的“奪命快遞”事件,才會引起全國范圍的關注。誠如山東省郵政管理局所言,“奪命快遞”事件確實屬于“偶發”的極端個案。但毫無疑問的是,這起造成1死8傷的惡性事件,已經給全社會都敲響了警鐘。
對“奪命快遞”事件負直接法律責任的,無疑是違規投遞有毒化學品的湖北公司。據央視報道,這家公司自今年6月起就已至少違規快遞過20次有毒物品,且與其合作的快遞公司不止一家。從成本角度考慮,違規快遞一次就能省上千元的運費,但正是企業一次次將私利置于公共利益之前的做法,為今日的安全事故埋下了伏筆。
世上沒有后悔藥可吃,但我們仍禁不住設想,假如相關法律法規未被當作一紙空文,假如快遞員接單時嚴格執行驗視制度并拒收問題包裹,假如快遞公司發現員工因包裹泄漏而中毒后及時采取了阻斷措施……哪怕任何一個“假如”成真,哪怕安全鏈條上有一個環節嚴格照章辦事,悲劇或許都不會發生。
在反思安全事故時,“馬蹄鐵效應”是個常被提及的詞。“斷一枚蹄鐵釘子,折一匹戰馬,摔死一位將軍,吃一場敗仗,亡一個國家”,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可能釀成大危機。事實上,快遞行業在近幾年快速發展中就斷過很多“釘子”——比如,不斷有媒體曝出快遞人員盜取客戶包裹、倒賣客戶信息、加盟店管理混亂等問題,但眾多快遞公司似乎對此沒引起足夠重視。從湖北寄出的快件在山東出現泄漏,可能與快遞公司的暴力分揀有關。想必那些平時習慣將客戶的包裹扔來扔去、踩來踩去的快遞員,沒有意識到,任何一個看似稀松平常的小問題,都有可能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并可能成為引發行業危機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