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廣東、四川等地的嬰兒,在接種了深圳康泰生物制品公司出產的乙肝疫苗后,連續發生疑似異常反應,截至12月22日出現4例死亡病例。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已決定暫停使用該公司生產的全部批次重組乙型肝炎疫苗產品,并深入調查嬰兒死亡原因,進一步對藥品生產企業進行檢查,對疫苗產品質量進行檢驗。
較短時期內連續四例死亡病例,這在疫苗接種領域幾乎前所未有。每一個死亡嬰兒家庭在為之承受巨大的痛苦,而公眾心理由此受到的沖擊也無法忽視。乙肝疫苗屬于一類疫苗,有效接種既有利于呵護個人健康也便于保障公共安全,因此向來由公共財政統一采購、免費接種,而為了保證質量,政府招標采購中對企業的資質要求也尤為嚴格。這些因素決定了人們很難將“疫苗”和“死亡”聯系起來,一旦出現,“該不該打疫苗”的糾結在家長中蔓延不可避免。如果不少家庭因之放棄乙肝疫苗的接種,其不良影響又勢必擴大到社會的層面。
趕快徹查嬰兒死亡的原因,死亡嬰兒家庭需要,實施接種的機構需要,社會和公眾需要,產品市場占有率已達50%以上但可能因此一蹶不振的疫苗生產企業同樣需要。
因為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人們都在追問“疫苗在嬰兒死亡事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不論最終調查結果如何,這個問題無非兩個結論,即疫苗與嬰兒死亡直接有關或無關。而即使是直接有關,又還可以梳理出兩個性質迥然不同的答案:一種“有關”緣于疫苗本身的質量,另一種“有關”則表明嬰兒之死與疫苗存在聯系,但死亡的結果并非因疫苗的質量所引起。
在湖南最先傳出兩名嬰兒接種后死亡的消息時,深圳康泰生物制品公司面對社會質疑曾經表示“這是偶發事例”。這一表態就是承認嬰兒之死或與生前接種自己公司生產的疫苗有關,但疫苗本身并不存在質量問題。
盡管這一回應在公眾看來可能近于逃避責任,但公平地說,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世界上原本還無法生產出絕對安全的疫苗,易言之,質量不存在問題的疫苗也可能會引發包括死亡在內的不良反應。運用專業的表述,這叫“偶合反應”,意謂這一類反應是“偶然性的”、“低概率的”而且“無法成功避免”,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的疫苗不良反應概率是百萬分之一到二。
本次四名嬰兒不幸死亡,究竟與疫苗有關還是無關,如果有關,又是否如生產企業所說緣于“偶合反應”,只有等待權威部門的調查了。然而即使最終結論與企業的猜測一致,四名嬰兒就是不幸全部死于“偶合反應”,根據媒體此前的零星報道,國產疫苗存在的問題似乎也無法掩飾。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經于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痛陳:“部分國產疫苗質量不達標,監管部門缺少對這些疫苗大規模上市后的系統評價。有些疫苗質量在大規模人群使用中完全達不到質量標準,與進口疫苗相比,質量檔次差很多。”除了技術因素,壟斷經營也在加害這個龐大的市場,因為壟斷者很難自動產生不惜成本提升質量的動力;到了流通環節,與對疫苗運輸和保持都有一套嚴格到苛刻的標準的國際慣例相比,居然還有官員聲稱“短暫的高溫暴露不會影響到疫苗的安全性和品質”;至于監管,幾乎每一起震動全國的疫苗不良反應事件中,哪一起沒有貪腐的陰影呢?……
從生產、流通、招標采購到監管,疫苗問題多多,每一個環節都亟待改革。這就是疫苗領域的現狀。在這樣一個現狀之下,即使事后證明四名嬰兒的死亡或者與疫苗無關或者屬于無法避免的“偶合反應”,又有誰能夠心安理得地聲稱國產疫苗總體上、基本上是安全的呢?顯而易見,偶然蘊涵必然,僥幸不是安全。
無論有還是沒有接種疫苗致死的不幸事件,疫苗制度的改革都無法延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