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王健林:20年后中國樓市會倒

2013年12月11日 09:17  中國經營網 
樓市。(資料圖) 樓市。(資料圖)

     樓市十年!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話題從兩位企業家的爭議開始。近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中國房地長市場估計還有15到20年就會倒,因為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后,房地產市場規模就會下來,大幅度衰減。對此,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在微博上回應稱“一手房少了,不等于樓市倒了”。

  回望樓市過去的十年,從2003年的“18號文”,到隨后出臺的“國八條”、“國六條”、“國四條”、“國十條”、“新國八條”,再到最新的“國五條”及其細則……10年里,國務院先后9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房地產市場調控。這10年,樓市的風吹草動牽動人心。

  10年持續調控,房價一路走高。如何吸取過去教訓,既做到房價合理回歸,又避免傷及無辜,是下一個10年樓市調控必須面對的難題。

  王健林:20年后中國樓市會倒

  據中國廣播網的報道,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一次大會上表示,中國房地長市場估計還有15到20年就會倒,因為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后,房地產市場規模就會下來,大幅度衰減。對此,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在微博上回應稱“一手房少了,不等于樓市倒了”。

  王健林表示,中國真正的房地產市場就是20年,真正改革是1998年朱镕基總理提出的改革,才有真正的市場。那時候有分配房,還有商品房,98年以后就沒有了,也就是15年,20年。

  還能發展多少年呢?王健林稱,高速成長的時期就是10年左右,可能還維持一個勻速的這么一個平衡發展的階段。他表示,從現在算起15到20年,這個市場就倒了。全國人75%變成市民,農民大概只有20%左右,這個時候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中國的工業化也基本完成。這個時候房地產市場規模一定就下來,大幅度衰減,不會像現在幾千萬從業人員。房地產企業從7萬多家到幾百家就夠了。地產行業不是個萬歲行業。

  對于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發展,王健林表示機會只會越來越小。調控除了北上廣深杭這幾個城市需要外,其他城市不需要。“真正做房地產都知道,三、四線城市賣房子已經很困難,供大于求;政府是土地財政,沒錢就賣地,超過市場需求在供地。可以肯定地說,系統性風險可能產生,在三、四線城市投資要慎重。房地產好日子就是10年,也許更短。”

  任志強反駁:一手房減少不等于樓市倒

  而對于這一觀點,任志強并不同意,他在微博上回應稱“一手房少了,不等于樓市倒了”。但他并沒有進一步闡述他的理由。

  這并不是這兩位地產大腕第一次發生觀點交鋒。去年底,針對任志強的“房價暴漲論”,王健林也曾表示“不同意”。他說,只看土地供應量和新開工量減少就推斷出2013年價格暴漲,這是用火熱年代的數據作為參考標準,在調控的環境中,這個推斷不一定成立。原因有幾個:第一,政府不會完全放棄對房地產調控,新一屆政府會延續對房地產調控的思路;第二,保障房體系未完全建立,數量占比偏少,迫使政府不敢放松調控;第三,現在整個中國城市化還處在高速成長期,終端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在這個時候放棄調控可能會前功盡棄。這三個原因決定房價不可能暴漲。

  專家:樓市火爆不會超10年

  對此財經評論員張鴻在央視財經頻道評論稱,我覺得體質不同,應該辯證的施藥。一、二線城市我們其實談得特別多,每次說房地產熱的時候,有觀眾就說,你們談的就是北京、上海、廣東這些地方,跟我們沒關系。這種差異其實幾年前就有,開始的時候是一、二線城市在領漲,后來一、二線城市一限購,開發商全都跑到三、四線城市去造一些概念,那時候主要是投資熱。這兩年開發商又開始回到一、二線城市來,其實現在更大的風險在于三、四線城市。就像亞洲冠軍恒大,它最近的表現就是一線,它開始全面進軍上海。它以前是個三、四線,那么它哪兒來的這么多錢?除了他本身是冠軍,還有賣水。三、四線城市現在開始打折,就那些房子開始打折,利用錢然后開始進入到一、二線城市,一下在上海拿了四塊地。

  咱們回到王健林的判斷上來,就是城鎮化過程,他的邏輯在哪兒?時間長短咱不說,就是他的邏輯是這樣,未來城鎮化進程,中國會有75%的人變成市民,只有20%的農民。這些市民大概得用十五到二十年讓他們來建房子,在城鎮化的房地產市場上能有需求,所以其實他是居安思危,他告訴這些開發商們,到那個時候需求可能就會下來了。你們現在有100萬的從業人員,超過這個數的話,可能就得下崗,小微企業可能就得倒閉。所以現在問題落在哪兒,落在接下來我們的城鎮化過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而馬光遠[微博]則表示,現在體現的這個分化就比較符合市場。在中國房地產的所有邏輯里面都頂不過一個邏輯,就是供求邏輯。房子多了,你用什么樣的政策都拖不住,房子少了,你用什么樣的政策都壓不住,這是個基本規律。一、二線城市為什么這么火?未來人口流入的地區,產業流入的地區,人口流入不停止,房子不夠,房價就會漲。但是三、四線城市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房子比人多,我們現在到很多地方去,看到的基本大多數都是在建的房子,這個挺嚇人。現在的分化反而顯示了房地產市場真的開始市場化了,按照供求邏輯來表現出自己的不同的走勢,這是對的。我覺得王健林是在給房地產打氣,因為最樂觀的人認為,房地產的火爆日子應該沒有十年,至于說二十年,那是一種想像。他以前還講過未來最好的產業仍然是房地產,現在突然為什么講十年、二十年?因為他把這個周期拉長了,而且他也開始轉型了。從中國房地產的整個周期來看,十年、二十年,肯定基本都轉到一些高端的,例如文化產業這些方面。按照我們現在在建的速度,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的增量相當大。我們現在人均居住面積,官方已經是32.9平了,我們再蓋個十年,60多平,快追上美國了。在這種情況下,你說房地產還有二十年的好日子,那絕對不是打壓房地產。

  我覺得一線城市仍然還會火,如果說今年年底不調控,那我倒覺得明年可能會恢復正常。因為到年底的時候,又開始調控,而且這個調得還比較厲害,高價樓盤不讓上市,一旦到一月份,這個價格等于是抬高計數的。明年整個漲幅不會太低,如果把這個概念再做成緊缺的話,明年整個房地產由于調控本身的存在,可能還會漲一漲。再加上未來如果需求還很大的話,所以我不認為是一個虛火。關鍵是進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如果不走中小城市的話,現在房子都夠了。

  樓市漲了10年

  十年,廣州的一手樓房價均價從3888元/平方米漲到了14044元/平方米,上海的一手樓均價從5118元/平方米漲到了22595元/平方米,北京的一手樓均價從4456元/平方米漲到了20700元/平方米,全國房價平均上漲143%。然而,十年全國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調控風的結果是,房價卻屢調屢漲。

  羊城晚報報道稱,十年,從2003年的“18號文”,到隨后出臺的“國八條”、“國六條”、“國四條”、“國十條”、“新國八條”,再到最新出爐的“國五條”及其細則……中央九次調控房價,房價卻依然像不能放松韁繩的野馬,漲漲不休。

  有人說,政府的黔驢技窮和難戒土地財政的“毒癮”有關;也有人說,農村集體用地不能自由進入市場,各地為招商引資又低價出讓了大量工業用地,工業用地浪費很嚴重,這才導致住房的供需矛盾尖銳。

  從2003年的“18號文”,到隨后出臺的“國八條”、“國六條”、“國四條”、“國十條”、“新國八條”,再到最新出爐的“國五條”及其細則……十年里,國務院先后9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房地產市場調控。

  第一季:為房地產業正名(2003-2004年)

  2003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改善居民居住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18號文”開啟了十年樓市調控的序幕,明確房地產業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2003年8月,央行下發通知,對房地產企業和項目加大信貸支持。

  在利好刺激下,興起的房地產市場贏得了快速發展,很快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就在此時,2003年12月,隨著北京世紀第一拍,“地王”首次橫空出世。

  第二季:降溫(2005-2008年)

  2005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目前房地產市場存在主要問題是: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商品房結構不合理,房地產市場秩序比較混亂。”200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專題研究房地產調控,認為“房地產領域的一些問題尚未根本解決。”

  在此之前,央行已于2004年底開始緊縮“銀根”,商品房開發資本金比例上調、加息接踵而至。2005年3月,國字號條文首次出現,“國八條”出臺后不到半年,更嚴格的“新國八條”進一步加大調控力度。2006年,更具針對性的“國六條”出臺,隨后,“限價房”應運而生。

  在今天看來,這一輪調控頗有“先見之明”,且房價上漲并沒有像后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底那般反彈暴漲得厲害。然而,2005年-2008年上半年,仍是房價上漲的一段“黃金期”。以北京市為例,新建住房均價從約5000元/平方米飆升至15000元/平方米,漲幅達200%。

  第三季:緊急救市(2008年下半年—2009年)

  為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樓市成為支持經濟穩定增長的一劑強心針。2008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進一步鼓勵和支持住房消費,保持合理的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隨后,二手房營業稅減免、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免征時限由2年延長至5年的等刺激政策給房地產釋放了活力。

  這一輪“政府托市”,是金融危機下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必然之舉,為經濟穩定增長貢獻了不少力量。不過,從2009年春開始,剛剛有所下降的大中城市房價很快進入“報復性反彈”。

  第四季:全面加碼(2010年至今)

  2009年12月至今,國務院先后5次常務會議研究房地產市場調控。從最初的“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現了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到“近期部分城市房價、地價又出現過快上漲勢頭”,到“部分城市房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有的城市調控力度有所放松”,再到“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是房地產市場調控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樓市調控一直沒有放松。

  2010年開始,全面加碼的調控政策相繼出臺。“國十條”祭出限貸政策,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不低于四成,房貸利率上浮10%,當時被稱為史上最嚴厲調控政策。一年后,以限購為主要內容的“新國八條”打出了“殺手锏”,全國36個城市先期納入限購范圍,此后限購范圍越來越大。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再次提高至50%。限購、限貸、限價三管齊下。

  2011年限購組合拳以來,70個大中城市房價快速上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部分城市還出現了小幅下跌。但總體上,房價這頭“脫韁的野馬”只是放慢了些腳步而已。

  2013年3月1日,兩會前夕,“新國五條”出臺,其中二手房交易將按轉讓所得征收20%個人所得稅備受關注。經過將近1個月的醞釀后,3月25日廣東省率先出臺“國五條”樓市細則,提出了五點要求,明確對廣州、深圳實施限購、限價的“雙限”政策,對佛山、珠海兩地實施限購,并要求年內全省地市實現住房信息聯網。然而,房價十年九調的結果仍然是屢調屢漲,這場調控,似乎還遠未到劇終。

  潘石屹[微博]:樓市調控十年不見效是政府的思路問題

  SOHO地產董事長潘石屹,與好友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在樓市上的觀點一直以來都不甚相同。前瞻網報道稱,任志強想來反對樓市調控,也反對房產稅,但潘石屹則認為樓市調控十年不見效是政府的思路問題,并建議開征房產稅進行進一步調控。

  中國樓市調控已有10年之久,但是每一次都是越調越高,10年來的房價總體都在不斷挑戰新的高位。潘石屹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樓市調控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既然行政手段調控10年都沒有效果,政府就應該反思一下,改變策略。

  潘石屹表示,通過限貸調控房地產,提高首付比例,還算是比較正常的調控手段,然而限購則更明顯的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強迫市場減少樓市交易。諸如此類的行政調控措施,出臺一個政策,房價暴漲一次,“一個方式使用了10年時間還沒見效的時候,我認為應該是反思一下方法了。”

  有別于任志強反對征收房產稅的觀點,潘石屹更認可房產稅對中國樓市調控的作用。潘石屹認為,開征房產稅“這樣才能夠讓社會上閑置的房子充分的利用起來”。不過,他也認為,對于首套房和二套房,不要征收房產稅,畢竟這是剛需。

  十年樓市調控之大變局

  看似沒變,其實已大變。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于“房價”、“房地產調控”等熱點話題雖未置一詞,但有關“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等重大基礎性改革舉措,被專家視為頂層設計下的住房政策新路。

  新華社報道稱,檢索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來的歷屆三中全會決定,比對自2003年開始為抑制房地產過熱而采取的各種調控措施,會發現,房地產調控政策正在經歷十年來未有之大調整。

  房地產稅:并非打壓房價,但有利減少泡沫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的表述,頓成熱議焦點。市場人士、學者專家紛紛解讀,認為這意味著房產稅試點即將在更大范圍展開,有的甚至對房產稅開征的時點、稅率、減免額度作出預測。

  細察之,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房地產稅改革的決定,與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在條件具備時開征物業稅相比,指向更為明晰,任務更加緊迫。

  從各國案例看,房地產稅作用有三,一為地方政府提供財政收入來源,二可調節社會貧富差距,三能增加持有房屋成本,一定程度上影響樓市預期。

  “房產稅改革是我國新一輪房地產調控的制度建設內容。”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其目的并非單純為打壓房價,實質上是經濟調節杠桿。或許,房產稅難以改變未來伴隨城市化進程的房價上漲趨勢,但一定有對沖房價上升、減少泡沫的效應。

  改革視角下的調控新路:從“調短期”到“利長遠”

  業內認為,對于年內部分城市高達30%的房價飆漲,政府不再從壓低“需求”著手,而是調整思路增加“供給”。

  曾參與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戰軍判斷,樓市調控政策現已出現三大調整: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政府工作重點是做好保障房的建設和分配,形成各方共同參與的局面。

  回望房地產市場的來路,對這一調整的認識將更為深刻。1988年,國務院印發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1998年7月3日,福利分房在制度上壽終正寢,市場化住房消費啟動。在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積極財政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勵下,到2003年,房地產業逐漸成為支柱產業,同時,樓市投資過熱、投機需求冒頭,央行開始收緊銀根。從此,樓市開始了“過熱-調控-飆漲-再調控”的循環。如何建立真正的長效機制?

  業內人士分析,一系列重要講話政策透露出中央的應對之策:政府和市場住房供應體系并舉,逐步化解房地產發展存在的問題。首先,在供應端,“加大供給”在未來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中具有重要權重,而建設用地結構優化是未來土地政策的重要取向。

  其次,在需求端,“把調節人民群眾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倡導符合國情的住房消費模式”。華創證券分析認為,這意味著推進房地產稅改革、擴大試點已是近在眼前。

  第三,在手段上,調控回歸市場化方向,同時實行兩分法:商品房強化市場化運行,保障房需要政府調控。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等專家認為,未來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的大方向是逐步淡化行政手段、回歸市場化。

  住房政策的頂層設計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受邀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授課的清華大學教授劉洪玉曾指出,有許多房地產調控政策是為了應對市場出現的短期問題,未形成科學、合理、清晰的政策體系。一些政策從長期來看,引發許多新問題甚至是更嚴重的問題。

  如何破局?亟須頂層設計。綜合專家觀點,這一頂層設計至少已包含:

  “一個目標”,即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

  “兩大體系”,即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體系和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

  “四種關系”,即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要處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住房發展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需要和可能的關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

  “三個支撐”,是指中國房地產政策的完善還需經濟、社會和政治等體制上的切實改革相匹配,包括:改革考核體系、完善土地政策、革新財稅體制等。

  洪平凡說,中國房地產還涉及諸如戶籍、土地財政、征地等復雜因素。這些問題的核心之一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開發商賺取利潤而政府收取高額的出讓金。高地價、高利潤下,高房價在所難免。

  如何拆解這一利益鏈?根本一點,革新考核體系,“去GDP崇拜”。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同時,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

  與此同時,還需完善土地制度,革除土地財政的弊病。正如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許正中教授所說,有的地方是“一房多吃”,既吃土地出讓金,又吃轉讓住房的交易稅、個稅。這既有先前過分考核GDP所催生的地方投資沖動,又有地方財權與事權不匹配所導致的“借地生財”的原因。

  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逐條提出解決之道:一方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并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同時,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這為限制地方對土地收益的攫取提供了制度安排。

  觀點

  樓市只會升不會降

  “未來中國房地產,只會升不會降”,“房產稅開征,至少要等5或10年之后”。鳳凰衛視[微博]時事評論員、同濟大學兼職教授邱震海如此分析未來房地產走勢。新快報報道稱,十八屆三中全會著重關注到房價問題,邱震海坦言,“只有既懂經濟又懂政治才能把控中國。”

  邱震海說:“中國目前大致分為有房派與無房派,這兩個派別在心態上完全不一樣,有房派不愿意房價下跌,甚至希望繼續上漲,這部分人群一般擁有2-3套住房,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但他們也是沉默的大多數。但是,如果房價跌得連他們也‘負資產’了,不排除他們會‘上街游行’。他們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政府得罪不起他們。無房一族雖然沒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有重大的破壞力,政府也希望能夠穩定他們。”

  基于此情況,邱震海認為政府會控制著房價不會漲得太快,同時加緊保障房的建設,穩定無房一族。

  當日,有市民向邱震海拋出房產稅何時出臺的問題。邱震海回應,上層正在認認真真地做準備工作,包括這次三中全會提出全國不動產登記、住房信息聯網等基礎性工作,可以預計,房產稅的出臺,要到5-10年以后。而從法理層面即房產稅開征的法律政府依據、稅種層面即房產稅是否和其他稅重復、地方政府是否借機增加財政收入等層面都尚未厘清,所以房產稅要普及落地尚需時日。

  未來十年難言“黃金”

  有人說,未來10年將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白銀10年”,增長速度不如從前,賺錢效應減弱,但依然大有可為。也有人說,未來10年才是中國房地產“黃金10年”,“城鎮化3億農民進城帶來新的需求”、“每年新增房屋與舊城改造”和“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等三方面主要原因將令未來的“黃金10年”成色更足。

  然而,中國房地產這種超常規高速發展、一業獨大的局面,難以具有持續性,中國房地產發展最鼎盛的高峰期已過。總體而言,筆者認為未來10年房地產業也許整體向好,但堅決反對“未來10年比過去10年更好”的觀點。

  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樓市回暖,購房者為了規避個人所得稅新政紛紛出手,4月份之前出現了爆發性過戶浪潮;5月和6月份新房出現了搶購現象,地王也頻頻出現,各地土地出讓金獲得大豐收。

  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其中存在的種種風險。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越來越明顯。經濟增速放慢背景下的房地產逆增長,注定難以保持持續性。如果2013年樓價漲得過快,2015年將是“還債年”。

  中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的衰竭。中心城市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對房屋的新增需求會逐漸降低。過去人口結構推升了購房、消費的需求,并得到跨代收入轉移的支撐導致近年來樓市火爆的現象將趨緩,老年人的比例增加,會使得勞動力變得更加珍貴,老年人逐漸成中國經濟的一個負擔,使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下降,房價和國民經濟的增長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人口的老齡化促使房價的增長速度變得緩慢。

  (北京大學房地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陳仁科)

  未來十年城鎮化將支撐房價

  鄭州晚報評論稱,任志強一直是樓市的春天派,甚至可以稱作暴漲派。雖有“任大炮”“北毒”之稱,不幸的是,任大炮的話總是很靈驗,他那張揚率真的作風,反而成為“姑娘們最想嫁的人”。這次任志強不肯茍同王健林的觀點,也符合他一貫看漲的作風。至少他不像某些騎墻派,一會說房價要漲,一會說房價要跌。

  必須承認,王健林的話有道理。中國發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差距量大面廣,差距就是潛力,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不難看出,中國的城鎮化步伐還要加快,將來會有更多的村落被“消滅”,更多的農民進城變成市民。中國城鎮化率現在50%左右,按照國際化發達國家經驗來看,一般會在60%到70%間迎來一個拐點,從高速增長減為平穩增長。據統計,近年來,中國每年有1500萬人由農民變成了市民,城鎮化規模全球居首,農民變成了市民,要在城市購房是必須的。問題是這部分人是否有能力買房,還是個未知數。從短期來看,不能把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原因完全歸結到城鎮化層面去。而從長遠看,城鎮化對房地產業是有影響的。城鎮化會給房地產業帶來巨大需求。只要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結束,那么,對住房的需求就始終存在,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也決定了住房在中國長期供應都存在偏緊的狀態。

  只有等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中國房地產行業才會進入收縮期,房價才會出現真正逆轉,這個階段可能10年之后才會到來。不過,屆時樓市未必就會倒。從這個層面來講,任志強的話也屬客觀。

  中國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今天,我們實在難以看到,未來房價會有太大的跌幅。至于其他的所謂地價上漲、原材料漲價、人口紅利消失、營銷成本上漲等因素就不必再說了罷。如果如任志強所說,老百姓的買房錢,被政府拿走了七成以上,那么,就更難看到房價下跌的理由了。

  但是,樹再高,也不會漲上天。可以肯定,房價不會像永動機一樣,無休止地上漲。一旦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基本完成,房地產市場規模就會下來,甚至大幅度衰減,因為市場需求接近飽和,房價也就是失去了上漲的根本動力。或許,這已經是十年之后的事兒了。

  (十年之前,我們對樓市一無所知,也不會想到它會以這樣的速度“成長”。十年之后,我們不想再對著樓市高歌:十年之間,我不認識你,你仍不屬于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猜你喜歡

看過本文的人還看過

  • 新聞中紀委:專項清理干部住房用車 超配清退
  • 體育歐冠曼城3-2逆轉拜仁 C羅進球皇馬2-0
  • 娛樂北漂女歌手遭快遞員劫殺 兇手被執行死刑
  • 財經低退休年齡群體或先延退 多為體力勞動者
  • 科技電信4G最快明年初公眾“試商用”
  • 博客柴靜:一百年前醫患關系讓人感慨
  • 讀書優劣懸殊:抗美援朝敵我裝備差距有多大
  • 教育青年棄萬元工作當北漂:理想就是買房嗎
  • 張炎夏:計劃生育只適合計劃經濟
  • 劉軍洛:1987年全球性股災很快會重演
  • 陶冬:日元進入了新貶值軌跡
  • 蘇鑫:任志強扮優雅賣書
  • 官建益:創業板禁借殼是類特區優勢
  • 宋文洲:揭穿安倍經濟學三支箭的真相
  • 姚樹潔:解讀奧巴馬給曼德拉的悼詞
  • 永新人:推遲退休有人歡喜有人憂
  • 冉學東:人民幣匯率和利率正在打架
  • 梁建章:人口紅利之后是人口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