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驅使雙匯跨越太平洋去開展這場中國食品業前所未有的并購交易的根本驅動力,還是成本、價格、銷售市場、原料來源,而推動這些因素發生變化的關鍵動力,又是以富士康為代表的面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僅鄭州富士康項目用工規模就達到了10多萬,最終將達30萬,加上間接就業,最終可望在河南創造80萬就業。
中國最大肉制品廠商雙匯集團以7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豬肉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Foods,SFD. NYSE)全部股權的交易,最終獲得后者股東特別大會通過,中國食品業迄今在海外最大的并購交易就此塵埃落地。此舉當然令國人振奮,但對于在商言商的企業而言,是什么力量驅使雙匯跨越太平洋去開展這場中國食品業前所未有的并購交易?最根本的驅動力量還是成本、價格、銷售市場、原料來源這些市場基本面因素的變動,而推動這些因素變化的關鍵動力,又是以富士康為代表的面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富士康在逼迫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
起家于河南漯河的雙匯之所以能成為肉制品商巨頭,基礎是中國肉類(特別是豬肉)產量、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且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然而,置身開放經濟環境下,在飼料糧種植、生豬養殖、豬肉加工整個生產鏈條中,與史密斯菲爾德之類北美巨型同行企業相比,雙匯有能力長期保持豬肉加工環節的效率和成本優勢,卻難以長期維持飼料糧種植、生豬養殖環節的成本優勢,在這一環節也從來就不存在效率優勢。人均耕地面積的懸殊差異,決定了中國飼料糧種植環節生產效率早就已大大落后于美國。在生豬養殖環節,相對于中國分散的中小規模養豬場,史密斯菲爾德這類美國巨型企業的大型養豬場效率優勢相當突出。只是由于美國人力成本高,所以此前較長時期內美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和生豬相對于中國并無成本優勢。但中國的人力成本上升速度大大快于美國,決定了美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和生豬遲早會取得相對于中國產品的成本優勢。由于北美、澳大利亞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效率優勢大于其生豬養殖環節生產效率優勢,加之中國耕地供給的差異無法彌補,所以,飼料糧這類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首先打開了中國市場,而其豬肉生產成本則很久之后才能取得競爭優勢。時至今日,隨著中國人力成本成倍提升,美國生豬養殖環節的成本優勢正日益浮現,人民幣升值等因素還會加快這一進程。有鑒于此,及早著手布局,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這類美國肉類生產加工企業,將美國在飼料糧種植、生豬養殖環節日益凸顯的成本優勢納入本企業囊中,與母國在加工、消費環節的穩固優勢相結合,堪稱一著好棋。
推動中國人力成本上漲的根本動力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產業大規模向中西部轉移又使得河南居民收入和人力成本上漲速度快于全國平均水平,作為生豬養殖主力的農村居民收入和人力成本上漲尤為顯著;農村剩余勞動力日漸枯竭還會進一步加劇生豬養殖環節人力成本的上漲趨勢,在中長期內甚至可能導致豬肉生產絕對數量不足。在這一背景下,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不僅將有助于在較長時期內穩定原料成本,甚至將有助于穩定豬肉原料來源。
2004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21.61元,其中工資性收入7152.76元,河南對應指標分別為7704.90元、5322.07元,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2%和74%。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936.40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為998.46元,河南對應指標分別為2553.15元、753.99元,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7%和76%。到2011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09.7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5411.91元,河南省對應指標分別為18194.80元、12039.24元,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3%、78%,比2004年分別提高1、4個百分點。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6977.29元,其中工資性收入2963.43元,河南對應指標分別為6604.03元、2523.77元,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5%、85%,比2004年分別提高了8、9個百分點。河南這類中部省份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全國,趨勢已很突出。
在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背后,是依托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而來的大規模產業轉移。考察各地區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份額,2007—2010年間,東部地區占比從48.1%下降到42.7%;對應的是其他地區所占份額上升:中部地區占比從20.6%提高到23.2%;西部地區占比從2004年的19.8%提升至2007年的21.0%,2010年再升至22.8%,東北從2004年的8.1%升至2007年的10.3%,2010年再升至11.3%。2011至2012年,東部地區占比分別為42.6%、41.1%,中部地區占比分別為23.2%、23.8%,西部地區占比分別為23.6%、24.0%,東北占比分別為10.7%、11.2%。
在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的推動下,河南不僅至少從2006年起GDP增幅就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2004年,河南GDP構成中,工業占比43.8%;到2012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51.5%。僅僅鄭州富士康項目用工規模就達到了10多萬,最終將達30萬,加上間接就業,最終可望在河南創造80萬就業。
在這個意義上,說富士康逼迫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并不夸張。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