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
元宵節之夜,發改委宣布從次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300元和290元,折算到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最高零售價分別提高0.22元和0.25元。這是2009年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以來發改委第二次在周末宣布提價,不過在節日當天宣布調價還是首次。
考慮到春節長假的因素,本次調價的時間點已適度延后了。然而,在國人鬧元宵之時宣布上調油價,還是讓各地消費者大呼意外,有措手不及之感。回顧歷次油價上調,相關職能部門通常都會提前幾個小時暗示,雖然這次上調油價符合成品油價格管理辦法“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上漲幅度已超過4%”規定,但如此“出其不意”,終不免讓社會各界疑竇叢生。
環顧四周,國際油價在大跌,我國逆勢上調油價,此乃疑竇之一。受來自美國、歐洲的不利經濟數據的影響,加之美國原油庫存大增,上周后半周國際油價連續大幅跳水,紐約商交所4月交割的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結算價跌至每桶92.84美元。ICE 4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跌至每桶113.67美元,三地原油變化率也因此漲幅收窄,在4%稍多一些的水平上。如果油價繼續下跌,三地原油變化率將會回到4%以內,那么,這次漲價的依據就不存在,也許要再觀察22個工作日。正如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教授所言,或許正是近期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促成了發改委在元宵節當天宣布調價:“鑒于目前國際原油的下行走勢,如果發改委繼續延遲到下周上調油價,本輪油價調整或有擱淺可能。”那我們不禁要問,既然已延緩了調價并且國際油價正在大跌,為何不干脆再觀察幾天呢?在天平的砝碼上,油企的利益和消費者的利益到底該如何權衡?
周邊地區油價在下調,我們卻逆勢上調,此乃疑竇之二。巧的是,就在發改委宣布上調油價的同時,我國臺灣地區卻下調了油價,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于昨日零時起下降各式汽、柴油價格每公升各0.4元、0.3元新臺幣。無論發改委上調油價的依據多么合理,理由多么充分,與周邊地區降價相比,反差太大,民眾心理難以接受。
在物價明顯上行時期上調油價,還不免在助推通脹預期。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在目前物價已呈現出較大幅度的上漲,通脹形勢不容樂觀的關鍵時期,油價上調對物價的影響不能直觀計算,所謂對CPI增幅的直接貢獻率為0.01%這個概念是有誤導作用的,而應更多考慮提升油價對下游物價的間接傳導作用。要知道,在貨物運輸成本中,汽、柴油成本占了50%以上,油價上調將直接拉升其運輸成本上升2.4%,這意味著物流成本上升了1.7%!
油價之所以如此敏感,國人之所以如此關注,還因為我國的油價負擔在全球各國位居前列。據彭博社公布的數據,中國內地人均日收入18美元,而一加侖汽油價格約占中國人日均收入的26%,油價負擔全球排名第九。筆者估計,實際的油價負擔可能更高,因為中國內地人均日收入18美元(約合人民幣113.4元)顯然被高估。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城鎮居民(不算農村居民)收入數據折算,中國內地城鎮居民人均日收入14.7美元(約合93元人民幣)。
這次提升了油價后,無論國際油價再怎么跌,想要下調油價也要再等22個工作日了。而進入3月后,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走勢迎來高位回調的局面,不排除碰觸每桶90美元關口的可能。
筆者認為,石油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生產資料和與國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商品,在價格已經過高情況下,為防止傷及實體經濟、消費者,上調理該千萬謹慎,并且小幅度,能不調盡量不調,能緩調盡量不早調,能觀察盡量再觀察一段時間。同時,也希望旨在縮短調價周期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及早出臺。(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