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投資者去澳大利亞投資收購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收購私人資產,二是收購公開或上市公司股份。
文/范稟冰(Belinda Fan) 石翡麗(Philippa Stone) 杰爾•樂瑞(Jay Leary) 編輯/王亞亞
根據中國駐澳商務處資料,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外資投資國和礦產行業的最大外資投資國。2010年至2011年,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投資項目逾5000項,其中占比最大的就屬礦產開發項目。澳大利亞已成為不少中國企業的掘金地。
收購模式的確定
目前,外國投資者去澳大利亞投資收購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收購私人資產,另一種就是收購公開或上市公司股份。
所謂收購私人資產是指準備收購澳大利亞資產或收購人數少于50人的澳大利亞公司,可以通過賣方和買方之間的私人協議來完成收購。這一模式一般需起草一份資產出售或股份出售協議,該出售協議將記錄出售的資產或股份、對價和出售的條件,還應包括對買方的保護措施,例如擔保、補償、先決條件和任何其他所需的保護條款(例如,防止賣方與買方競爭的不許競爭條款,或允許買方使用賣方基礎設施的允許條款等)。在特定情況下,外國投資者可以考慮與澳大利亞當地其他的公司(有經驗、名譽和與自身公司相似風險狀況的公司)合資,以吸取其對當地經商的經驗。
所謂收購公開或上市公司股份是指,收購該公開或上市公司股份的交易需與多位出售的股東進行協商,而不是只與一位或僅幾位賣方交涉。因此,取得擔保條款的難度也隨之增加,企業為此要做好盡職調查。對此類收購,澳大利亞的收購禁令明確禁止任何人收購一家澳大利亞公司有價證券的“相關權益”,即收購人不得通過收購擁有在該澳大利亞公司超過20%的投票權,或在該澳大利亞公司介于20%和90%之間的投票權增加。
若外國投資者希望在澳大利亞收購一家公開或上市公司股份20%以上投票權,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做法:其一,市場外競標收購(以下簡稱“競標收購”)。即競標者向所有股東做出獨立但相同的收購方案要約購買其股票。當某股東接受了此方案,雙方之間的股份收購協議即生效。競標收購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和程序要求,收購和被收購方均需預備披露聲明。其二,由法庭批準的交易安排(以下簡稱“交易安排”)。該交易安排涉及與競標收購類似的披露內容,同時還涉及被收購方股東大會的表決,及兩次法庭程序(第一次法庭將批準股東大會的召開,第二次法庭則在股東通過安排后批準交易安排)。
交易安排與競標收購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就對交易過程的掌控來說,交易安排過程大體上由被收購方決定,因此較適合于雙方已取得共識的友善收購,如果是敵意收購則以競標收購的方式進行為好。
就股東大會通過的難易程度來說,如果是競標收購,需要被收購方至少90%的股東贊成;而如果是交易安排,則只需要不少于50%的股東(在每種級別的股份內)或所持股票價值不少于總股份75%的股東表示贊成即可。因此,在友善交易中,通過交易安排獲得100%股權的可能性更大。
就交易的時間來說,交易安排在股東投票當日即可通過對收購方案投贊成或反對票決定該交易安排成功與否;而競標收購則容易拖延時間,諸多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延期,而且股東通常會在確認至少90%的其他股東投下贊成票前(或該條件得到豁免前)不愿意投下其贊成票。
就交易的靈活性來說,交易安排可能更靈活,比如允許各種對價的形式和對不同股東的不同(補償)安排;但是,交易安排較難更改收購的條件,這可能導致收購方很難對其他競標者的要約條件作出回應。
政府的審核
根據澳大利亞《1975年外國收購和接管法》,外國實體在澳大利亞投資,除了并購雙方達成收購意向外,收購某些澳大利亞資產還需要通知并獲得澳大利亞國庫部長(財政部長)的批準。該法案由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負責執行:其在對外國投資申請評估后,向國庫部長提供建議。批準或拒絕申請的最終決定則由國庫部長做出,且國庫部長的決定不受FIRB建議的限制。
評估審核和做出決定所依據的標準是必須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所謂國家利益的因素包括:國家安全、競爭、澳大利亞政府其它政策(包括稅收和環境法規)、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投資者品行等。
外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提出收購申請時,應認真考慮上述國家利益因素,并需在申請中針對每項國家利益因素提供相應的信息;同時,投資者還應做好準備,以應對FIRB可能根據這些國家利益因素提出的條件或保證。
根據澳大利亞對外國投資的法規框架,某些外國投資提案無論金額如何均需獲得國庫部長的批準。其針對的主要對象是外國政府及其相關實體(包括國有企業和主權財富基金)在澳大利亞的所有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指旨在目標企業中建立長久權益并與其建立長期戰略關系的任何投資)。私人投資則受到投資金額的限制,達到或高于政策法案中規定的相關金額限值(見圖)的私人投資者的收購提案,需要獲得批準(在相關限值以下的收購不需要審批)。
表1
金額(澳幣) 收購項目
500萬 已開發非住宅商業房地產,且該地產符合列入保護遺產名錄的條件
5300萬 已開發非住宅商業房地產,且該地產不符合列入保護遺產名錄的條件
2.44億 澳大利亞企業的利益,擁有澳大利亞資產或在澳大利亞開展業務的公司的股權,且該公司的澳大利亞資產或業務的價值高于該限值
根據現實情況來看,目前每年所有外國投資申請中的大部分都會獲得FIRB的批準,來自澳大利亞《2010~2011年外國投資復審委員會年度報告》顯示,2010~2011年共審核了10865項外國投資申請,其中只有43項被拒絕,比例不到0.4%。目前政府審核較強的趨勢是在給予批準時附加一些條件或保證:2010~2011年度的外國投資申請有大約5%(5687項)是在附加條件的情況下獲得批準的。
按照投資金額計算,礦產勘探與開發領域獲批投資所占比例最大(占2010~2011年總批準金額的31%),預計這一領域的外國投資活動將保持強勁。按照投資金額計算,農林漁業領域獲批投資所占比例較小(占2010~2011年總批準金額的0.79%)。然而,隨著外國投資者對這一領域興趣的不斷增大,澳大利亞政府正更為密切地關注該領域的外國投資。
對于外國政府及相關實體的投資,澳大利亞政府審查的重點是該投資是否基于商業目的而不是外國政府政策、政治或經濟戰略的延伸。其原因在于,與政府相關的投資者不同于私營公司,可能有諸多動機是要以超出正常商業范疇的方式來改變市場狀況(例如市場價格)。澳大利亞政府將以綜合方式審核外國政府相關實體的收購提案,并在確定此類提案是否違背國家利益時考慮規避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投資者未來的企業治理安排,是否會導致其由外國政府實際或潛在控制;在提議投資中是否存在外部合伙人或者股東,如澳大利亞國內合資合作伙伴;非外國政府/實體在其中所持有的所有權權益的水平;保護澳大利亞利益免受非商業交易損害的當前安排;投資目標是否是在或繼續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或其它認可交易所上市;投資的規模、重要性以及對澳大利亞經濟環境的潛在影響。
一般情況下,外國政府相關實體在公平交易和正常商業基礎上的收購及經營澳大利亞企業或資產的提案,不太可能引發國家利益問題。
作者單位:史密夫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