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這種正在被用戶悄悄放棄的通訊方式在春節期間表現出罕見的熱度,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其衰落的趨勢,移動運營商不要因此而淡忘了一個事實,回光返照式的繁榮恰好意味著手機短信已經進入了黃昏。
用短信拜年在中國已經有十余年的歷史,它在2002年成為主流時尚的拜年方式,2009年達到頂峰,發送短信的數量高達150多億條,足足達到了創記錄的535.37億元。
近兩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的興起,拜年短信的數量有所下降,但并不太明顯。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我們每個人的手機又一次經歷了短信的狂潮。以本人為例,春節期間我一共收到了三百多條短信,與往年大致持平。這個數字讓我有點吃驚,我吃驚的是為什么仍然還有那么多人使用手機短信來拜年,要知道微信用戶已經超過了3億,主流人群都在開始使用微信,而且與短信相比,微信注入方便,呈現方式多元化,最重要的是費用上接近于0。
但據統計,在上個除夕夜平均每人發出的短信是42條,而在剛剛過去的除夕夜平均每個人發送的短信是36條,只下降了14%。雖然這已經是兩位數的下降,對于移動運營商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壞消息,但是下降的數字遠低于人們的預期,因為每個人都感到在過去一年當中由于使用了微信、微博,發短信打電話的機率明顯的減少了,減少的幅度大大高于14%,這怎么解釋呢?仔細一想其實原因并不復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14%的統計結果是依賴于特定的抽樣人群和特定的抽樣時間。
每個人的交往圈子都是一個同心圓結構,最里頭的同心圓一般只有六七個人是屬于最親密的人,往外是親人和朋友,再往外依次是熟人、半熟人、一面之緣的人,最外圍的是陌生人。短信是一種延時通信,信息的接收者和發送者不必要在同步的情況下進行信息交流,避免了實時通信當中的打擾和被打擾,手機短信的這種特點使得它成為關系既近又遠的人之間最適合使用的一種通信方式。
我們在春節期間收到的短信當中,最多的是平時聯系較少的半熟人和一面之緣的人或者說是略有接觸,但很有可能再度成為陌生人的人發來的短信。借助于每年一度的拜年短信,半熟人、準陌生人的關系才得以維系。親密關系的人由于接觸本來就比較多,用不著以短信拜年的方式來維系,春節期間的溝通和交往一半是通過電話、互送禮物或者是直接見面來進行。
手機短信的高成本、操作不方便、呈現方式的單一決定了它只能成為輔助型的,補充型的通信方式,而微信具有低成本、操作方便、呈現方式多樣的特點,這決定了它可以成為一種在工作和生活中廣泛使用的主流的通訊工具,成為工作和生活中的親密伙伴,越來越離不開的一種通訊工具。這就是說平常通過微信保持緊密聯系的人越來越少的使用手機短信,更不可能用手機短信來拜年。反過來沒有對方的微信號或者即使開通了微信但由于關系不緊密而很少通過微信來交流的人,就越有可能使用手機短信來進行一年一度的這種交流。
當然,手機短信相比于微信還有它自身的特點,首先它不是免費的,其次相比于微信是一種更加傳統的通信方式,使得用手機短信拜年顯得更加正式,所以很多已經很少用短信的人在春節的時候還是選擇用短信來拜年。
基于以上種種的原因,短信這種正在被用戶悄悄放棄的通訊方式在春節期間表現出罕見的熱度,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其衰落的趨勢,移動運營商不要因為春節期間短信依然火爆而淡忘了一個事實,回光返照式的繁榮恰好意味著手機短信已經進入了黃昏。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