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有媒體報道稱,四川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因卷入成都當地一起案件,已被有關部門要求協助調查,這是本月內汪俊林第二次被傳遭調查。對此,昨日郎酒集團一位高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未做正面回應,僅表示目前尚未得到相關消息,“傳言歸傳言,目前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在正常開展。”(12月27日 新華網)
眼下,有關汪俊林被有關方面調查的消息是一個接著一個,雖然郎酒集團公開予以否認,并給出了一些理由。但是,伴隨著汪俊林被調查的消息升級,郎酒商標被汪俊林無償占有、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也將再一次浮出水面,并成為公眾議論和質疑的焦點。
汪俊林有沒有觸犯法律,自然由有關方面調查和處理。但是,圍繞郎酒商標引發的問題,可能比汪俊林有沒有觸犯法律更加重要。因為,從改制時古藺縣有關方面保留商標到后來迂回轉移到汪俊林名下,期間到底有沒有見不了光的地方,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迂回轉移,需要有關方面作更加深入的調查。
現在看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改革不徹底、改制不規范留下的“后遺癥”,都將讓有關方面、有關人員付出慘重的代價。郎酒商標從改制到今天出現的價值飛躍,都會讓“國有資產流失”這個話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成為對有關方面智慧和水平的一次考驗與考核。
而事實上,在郎酒集團的改制問題上,不規范的何止是商標問題,在企業轉讓款的支付上,也明顯違反了國家有關規定。因為,按照汪俊林去年11月份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說法,當初郎酒集團在改制時,凈資產高達6億元,僅汪俊林個人就需要一次性繳納4.9億元的轉讓資金。但是,古藺縣有關方面竟然同意汪俊林用接手后賺到的錢進行分期支付,等于是用企業的錢買企業,這顯然又是一種迂回的操作方式,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不僅是挪用企業資金的行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而且是變相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需要追究有關方面的責任。
從商標被迂回侵占到企業轉讓款被迂回分期支付,郎酒集團在改制過程中到底還有多少不規范、不合法的地方,值得好好深究。
在遇到困難時,用改制的方式解決國有企業的矛盾和問題,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生命力的辦法和措施。實踐證明,凡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改制的企業,絕大多數都獲得了新生,煥發了青春。
前提是,改制必須規范,改革必須徹底。否則,就會留下“后遺癥”,并有可能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
對四川郎酒集團來說,由于陷入巨額虧損,當地政府于2001年對其進行了改制,由曾經盤活了瀘州制藥廠、四川長江機械集團等國有企業的汪俊林接盤,本身并沒有錯,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汪俊林依靠自己的經營才干,在短短的10年時間內,就將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做成了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今年的銷售收入更有望突破120億元。
但是,郎酒集團的改制,也留下了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商標的處理。因為,不知什么原因,當初在改制時,郎酒的注冊商標并沒有改制到汪俊林的名下,而是由瀘州市古藺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下屬的國有獨資公司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也就是說,汪俊林入主郎酒集團后,雖然獲得了企業的全部有形資產,卻未能獲得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商標所有權。
這就帶來了兩個疑問,第一,在汪俊林入主郎酒集團的近10年時間里,有沒有向古藺縣國有資產經營部門支付商標使用權費。如果沒有支付,是否意味著國有資產的流失?第二,在2010年汪俊林控股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并將郎酒商標“自然”轉到自己名下,是否符合國有資產轉讓的相關規定,有沒有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也許有人會說,商標有沒有價值,關鍵看企業經營得如何。企業經營得好,商標的價值高。反之,商標可能一錢不值。問題就出在這里,如果當初瀘州市政府對郎酒集團進行改制時,將商標一并通過評估受讓給汪俊林,哪怕受讓價格只有1元錢,也不會留下“后遺癥”。問題是,為什么企業改制時不對商標一并處理,而要通過迂回戰術,將升值以后的商標暗箱操作到汪俊林的名下,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
即便如此,郎酒的商標也沒有與郎酒集團有機統一。因為,盡管久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已經由汪俊林實際控制,但仍分屬于兩個公司。尤其在久盛投資公司還有20%多國有股權的情況下,如果郎酒集團想要獲得郎酒商標的所有權,就必須進行公開交易。而在郎酒品牌已經做大做強的情況下,郎酒商標的無形資產價值也一定不菲,有關媒體更是“評”出了百億價值,由此引發的國有資產流失風波將更大,引起的社會反響也將更加激烈。(譚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