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的中國土地市場,正在呈現一幅況味復雜的圖景:一邊是國土部、住建部連發調控繼續的強音,一邊是央企、國企、大型房企頻頻制造地王,“面粉”貴過“面包”的現象在北京等地再度上演。
地王的頻頻誕生,可謂當下土地市場熱度的一個縮影。早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昨日發稿,過去一個月的時間,至少已有8個城市今年的總價地王紀錄被刷新。這8幅地王的買家中,除了萬科及廣州港捷,幾乎皆有央企國資背景。
有業內人士如是看待這一現象:“一方面,這些地王體量較大,對房企資金鏈要求較高,中小房企很難承受;另一方面,土地出讓方和央企交流起來也更方便,溝通會比較充分。短期內央企國企制造地王的現象,難以改觀。”
“還有一點,民企及股份制企業對于風險更為敏感,也是它們對地王持謹慎態度的原因之一。”該業內人士說,一旦樓市熱度未能延續,即便是央企國資,拿下地王也可能有資金風險。
監管層對資金風險顯然也有認識。12月18日,在“2012年房地產用地管理調控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長廖永林在談及“調查違規供地和違約房地產用地”時宣布,將公開調查的地塊是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區濱江2號地塊。該地塊由央企中冶旗下公司以56.2億元摘得,創下當時的全國總價地王紀錄。
廖永林當天談及了不少如何避免地王出現的“技術”。但大型房企今年以來土地增儲普遍不足,下半年集中拿地勢在必行;而且,優質地塊被追捧也屬正常。
地方政府在上半年推地過少,許多優質地塊都放到了年底推出,這也造成了土地市場疑似過熱的現象。
可作注腳的是,12月25日,武漢舉行的一場土地拍賣會上,11宗地塊拍出108億元。加上12月24日舉行的土地拍賣會,武漢連續兩天共推出46宗地,創下今年推地最高峰。
為土地市場乃至樓市降溫,短期看還要靠增加地塊的供應量,同時調整供地節奏,不讓優質地塊過多過于集中地供應。但在央地財收分配格局未改變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究竟有多大動力來做這些調整,要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