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民生
所謂的收入倍增計劃,絕非是給社會上每個人的工資增加一倍。而是國家努力將“市場蛋糕”做大,在這個做大的過程中,那些付出更多的人,有望得到更多。
在北京打工的童麗娜,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100元。這樣的收入,在北京應該說處于低收入水平。從報道中可以看出,她在北京生活的艱難,吃不起肉,生不起病。她對未來的“收入倍增計劃”抱有好奇心。(據《人民日報》海外版)
吃得起肉,這樣的要求,若放在30年前的中國,應該是奢侈的,但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當下,放在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前列的北京,應該說這不是奢望。
從報道中可以看出,這位年輕的90后,是剛剛走上社會,剛剛找到謀生的手段。她到北京之初,很是激動,先是在火車上一夜未眠,然后是游覽了北京的幾乎所有景點。在身上的錢快花光的時候,開始找工作。在遭遇了一些坎坷之后,她發現,到了北京,并不意味著實現了更高的生活水平。這個讓她激動的北京,對她而言,吃肉都是奢侈的生活。
是的,肉不會從天而降,到了北京,并不代表能夠過上“北京的生活”。在北京游玩,與在北京謀生,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童麗娜的心目中,月收入8000多元,在北京才能過上不錯的生活。但事實上,相對于動輒數萬元的房價,即便月收入達到1萬元,也未必過得不拮據。
那么,童麗娜們,如何能夠順利吃上肉呢?
其實,大量的“北漂”,除了那些家庭條件好的人們,當初來到北京,都是從低收入開始起步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吃不上肉,并不可悲,也是正常的。
作為新一代的農民工,在大城市,謀得一份工作,目前的條件下,并不困難,解決溫飽可以說相對容易。但要想過得更好,經常有肉吃,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了:踏實工作,用心工作,學得一技之長,逐漸將“憑體力吃飯”變為“憑技術吃飯”。
所謂的技術,其實并非是多么尖端的要求。做農民是有技術含量的,做農民工,當然也有技術含量。無論是在餐廳當服務員,還是在大街上當清潔工,其實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所謂有技術含量,就是用心做比應付做會做得更好。
像北京這樣的城市,有大量以低收入起步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在這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值得尊敬的貢獻。他們中的許多人經過多年的奮斗,收入水平絕對不亞于那些在寫字樓工作的所謂白領,甚至遠遠超過童麗娜認為遙不可及的8000多元。
童麗娜最值得關注的一句話是:“將來,我不知道國家能怎么幫我這樣的人群實現收入倍增。”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所謂的收入倍增計劃,絕非是給社會上每個人的工資增加一倍。而是國家努力將“市場蛋糕”做大,在這個做大的過程中,那些付出更多的人,有望得到更多。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收入倍增計劃,將會使得市場上提供更多的肉,但是,這不意味著每個都可以吃到更多的肉,但這為每個人吃上更多的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實現這種可能性,更多靠每個人的爭取和努力。
□王海濤(北京 媒體人)
(原標題:“收入倍增”并非必然有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