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杰
10年砥礪奮進,鑄就輝煌民生路。新的起點,新的航程,民生幸福的源泉究竟在哪里?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消費是民生的保障。正因此,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藍圖催人振奮,也催人深思:如何準確理解報告精神,讓收入的豐盈綻放在每個普通人的笑靨中?
朝著“收入倍增”的目標邁進,務須夯實市場經濟的路基,讓民生的鮮花盛開在市場的沃土上。積30余年改革開放之經驗,市場機制越規范,市場的活力就越發達,勞動報酬的增長也就越踏實。
市場經濟是已知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是社會財富競相涌流的源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是一條被實踐證明了的康莊大道,沿著這條道路堅定地走下去,“收入倍增”的目標并不遙遠。畢竟,10年翻番折算為逐年增速不過7.2%上下,而即便在市場化改革的艱辛探索時,實現這一速率也并非難事。所以,當前最緊迫的要務仍是相信市場、完善市場。
相信市場,卻不迷信市場;市場失靈處,正是政府作為時。如何平衡增長與通脹?怎樣協調總量與結構?尤其莫讓虛高的房價沖抵漸增的收入。但是,剪除荊棘是為了使得道路更平坦,而不是相反。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是為企業的發育提供良好的市場機制,是為市場的繁榮創造健康的法治環境。相比缺位,政府越位對市場的傷害更嚴重、也更須提防。
即使在最需公平的收入分配中,亦應充分信任價值規律的效率。有一種習見的、貌似有道理的論調,認為政府的著力點應放在轉移支付的二次分配,以及慈善捐款的三次分配上。殊不知,相對于完善一次分配的市場機制,這些均屬低一層次的無奈之舉。所謂“強扭的瓜不甜”,讓勞動者在市場競爭中追逐幸福,比被動受惠更有效也更有尊嚴。
那么,勞動要素收獲合理報酬的阻力到底何在?從外在因素看,主要是壟斷性、資源型行業的擠占,以及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人為阻斷,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成長;從內在因素看,一些地方對勞動合同法貫徹不力,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同工不同酬問題仍較為突出……促進收入合理增長,還得先清理規范非市場因素,莫讓機制之癢貽誤共富時機。
清除路障,完善市場,離不開壯士斷腕的改革創新精神。泱泱中華懷抱著豐沛的資源、廣袤的市場、還有千千萬萬勤勞智慧的勞動群眾,只要我們“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沒有理由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唱響豪邁的增收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