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會眾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指稱華為、中興公司可能危害美國家安全,美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相繼否決三一集團收購美風電場、中國國家電網(微博)收購美AES風電資產,引起國際輿論廣泛關注。就在幾天前,北京卓越航空公司收購美國飛機制造商豪客比奇的談判歷時3個多月后也宣告破裂,豪客比奇首席執行官米勒稱,收購談判失敗原因復雜,但“政治因素也有介入”。人們不禁要問,普通的商業并購個案背后為何頻頻閃現政治魅影?什么原因令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舉步維艱?
細心的觀察者不難發現,在上述案例中,美行政當局、國會和媒體言必稱美國國家安全,都是憑牽強的推論而非確鑿的證據就對中國公司做了“有罪推定”,似乎只要是來自中國的公司,身上就背負有某種“原罪”。事實上,近年來“美國國家安全”已成為中國公司赴美投資的“夢魘”:2005年中海油并購優尼科公司,華為2008年收購3Com公司、2010年競購摩托羅拉(微博)移動網絡業務、2011年收購3Leaf公司的交易,都因觸碰到這根所謂“紅線”而夭折。安全審查和美國內政治因素儼然成為攔在中國企業與美國市場之間的一道“玻璃門”。在此過程中,以CFIUS為代表的審查機構及其程序因缺乏透明度而時常遭人詬病,此次更被三一集團一紙訴狀告上法庭。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曾說,CFIUS行事受政治影響太大,是“在美國做生意比較丑陋的一面”。
近年來,中美雙向投資蓬勃發展。截至去年底,美對華實際投資675億美元,涉及制造業的29個大類和服務業的100多個部門。在世界經濟不振的大背景下,中國市場成為許多美資公司重要的業績增長點。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統計,目前美國公司在華市場規模約2500億美元,2011年89%的公司實現盈利,75%在華利潤率高于全球利潤率。微軟(微博)操作系統、蘋果手機、麥當勞(微博)和肯德基(微博)快餐等已深入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與在中國市場馳騁多年、賺得盆滿缽滿的美國公司相比,逐漸成長起來的中國公司近幾年才開始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投資與并購活動,旋即在美及一些西方國家受到種種“特別關照”。嚴格受限的合作領域、冗長的審查過程和“突然死亡”的審查結果使許多公司損失慘重。此次三一集團收購美風電場失敗一下就損失了2000多萬美元。盡管美方多次表示將公平對待中國赴美投資企業,但種種無形的“玻璃門”還是挫傷了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信心。據統計,過去10年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總額僅為164億美元,與4000多億的雙邊年貿易額極不相稱,而中國企業在美投資受阻案涉及金額更達到中方對美實際投資的3倍。
中美雙向投資絕非一方受益、一方受損的“零和游戲”,而是市場經濟下企業自主選擇的結果。近來中國公司在美的境遇,恐怕已不能簡單定義為貿易保護主義,似乎更多反映出一種“經濟麥卡錫主義”傾向。任何對美投資只要涉及中國企業,就很容易被“泛政治化”,并與所謂“美國家安全”掛鉤。而“躺著也中槍”的中國企業卻很難得到一個被拒絕的明確理由。近期,美國總統選戰正如火如荼。涉華經貿議題的負面炒作也甚囂塵上。奧巴馬和羅姆尼的辯論中多次將矛頭指向中國,認為中國“偷走”了美國的就業,中國企業在美經營活動危害美國家安全。作為一個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國家,美國政府和政客們理應懂得開放、自由的貿易投資政策所能產生的互利共贏效應,理應清楚中美經貿合作能給美國自身帶來的巨大利益。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貿易保護主義是一條死路,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解決不了美自身面臨的問題。美國政府應該早日甩掉意識形態的桎梏,拆掉這扇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玻璃門”,讓中美投資合作的巨大潛力得到更好的挖掘。
李易初(北京 學者)
|
|
|